被珠江多个出海口环抱的斗门区是珠江西岸的人文沃土。千百年来,广府人、疍家人、客家人等群体在此繁衍生息,共生共融,催生出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位于斗门区西北部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斗门镇,是这一地域文化的“集大成者”。而斗门镇流传至今的各种糍,可以视为“可以吃的斗门特色文化”。 糍,是许多小吃的笼统称呼。在斗门镇范围内,以糍命名的小吃就有艾糍、锅边糍、叶仔糍、虾米糍、糯米糍等多种。它们动辄传承数十乃至数百年。这些以糍命名的小吃,基本都取材于斗门镇当地,是那里的人们在长期生活生产过程中摸索调配出的美食,具有浓厚的文化印记。被列为斗门区级非遗项目的虾米糍,就是其中的典型。 不到三十岁的吴文峰是虾米糍的传承人,他是从父亲吴德威手中学会的制作虾米糍技术。至于他们家往上数,有多少代人会制作虾米糍,他说不上来:“反正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肯定都是会的!” 据斗门区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虾米糍过去是当地人的午间小食,现在多当早点。当地最早制作虾米糍的是斗门镇汉坑、狮子头等地的客家人。据《香山县志》记载,在清雍正年间(1723-1735),当时斗门土城(即现斗门旧街)就有一条“卖糍街”(现还存在)。那里还有设在骑楼店铺门前的糍档,以及过街串巷卖虾米糍等小吃的小贩,这些大都是客家人。 暑气未消的午后,吴文峰即和父亲吴德威在位于狮子头村的店中开始制作虾米糍。之所以要这么早开始,是因为每天仅将精心购来的70余斤大米磨成米浆,就要花去数小时。 讲究的话,制作虾米糍的大米要挑选晚造优质的黄粘米,虾米要选大只生猛的沙虾,水要用清冽甘甜的山泉水,猪肉要用猪脊肉。并且,把米磨成米浆不能用机器,而要用石磨。“过去人们是用碓把米舂成米粉,然后用凉开水将米粉搅成米浆,现在一般用石磨。如果用机器磨粉,会影响虾米糍最终的口感。”吴文峰说。 将搅好的米浆薄薄倒一层放在蒸笼里炊,第一层炊熟后又在其上加一层。如此反复多次,到最后一层时,再放上虾米、葱花一起炊熟。氤氲的雾气中,米粉的雪白,虾米的黄红,葱花的嫩绿,让人食指大动。尝上一口,味道既香又厚,爽口无比。 “正宗的虾米糍味道好,但是制作复杂,现在有耐心做的人已经不多了。”同是非遗传承人的吴德威说,希望更多人来尝尝虾米糍的美味,也希望更多人传承虾米糍做法。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1 19:17 , Processed in 0.0682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