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圃镇石军村建村已有150多年历史,1987年被省民政厅认定为革命老区,村子里的红色文化源远流长,村民曾在抗日战争、国民革命运动里抛头颅,洒热血,为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做贡献。7月30日,记者在建军节之前来到该村拜访了郭宋华家庭,这是一户红色家庭,三代人里出了四个军人,用实际行动诠释跨越半个世纪的家国情怀。 ●父亲的故事播下了红色种子 这户红色家庭的历史要从郭宋华的父亲郭财元说起。郭财元是1953年入伍的,当了六年兵。在郭宋华的记忆里,关于父亲郭财元部分记忆已经模糊,但父亲给他讲故事的场景却永远忘不了。 那时家里没有电风扇,到了晚上,父子俩就躺在凉席上纳凉,郭财元一面扇风,一面给儿子讲述当年行军时发生的故事。“父亲参军的时候年龄比较小,个头也不高,发下来的裤子不合身,为了行军方便,他只能把裤管扎起来。”郭宋华回忆道,“父亲当的是通信兵,在战场上经常能感觉到子弹在头顶来回穿梭,炮弹在耳边狂轰滥炸。有一次送情报时差点被子弹打中,还好他反应快,转身趴进了一个弹坑。” 从那时起,郭宋华的心中便被播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1987年,郭宋华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了一名军人。 ●大儿子服役五年表现出色 多年后,郭宋华已经从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两个儿子在他的影响下也都成为了军人。“阿炜你看,这是你入伍那天拍的照片。”郭宋华拿起一张照片跟大儿子郭炜说。在这张照片上,郭炜穿着一身绿军装,朝气蓬勃,与弟弟郭柱亲密地挨在一起。“当时你弟弟十分舍不得你,你走一段路他就跟一段路,你上车以后他还在家哭,我们劝都劝不住。”郭宋华回忆道。 2009年,郭炜正式入伍,成为了一名武警战士。服役五年期间,郭炜多次参加抗洪抢险,完成解救人质的任务等。2011年的一次解救人质事件令郭炜影响深刻,当时一名男子吸毒后产生幻觉,挟持家里人作为人质。为了确保人质安全,郭炜和战友徒手爬上三楼,用特殊装备将窗户玻璃切开一个小口子,随后将软管窥镜塞入室内探测信息。判断清楚情况后,郭炜与其他战友共同制定营救方案,最终将人质成功救出。 ●小儿子用另一种方式实现未竟之志 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下,郭柱自小对军营充满向往。2014年,郭柱成为了一名预备役军人。2015年,郭柱计划从预备役军人转为现役军人。原本这个过程是比较顺利的,因为预备役军人转为现役具有优先权。但当年村里的征兵名额有限,村里报名的青年又十分踊跃,在这种情况下,郭宋华劝郭柱将名额让出来。“父亲说我今后还有机会,不如先将名额让给村里其他人。”尽管不太愿意,郭柱最终还是将名额让了出来。 没能像父亲、哥哥那样参军入伍,多多少少有点儿遗憾,但郭柱告诉自己,成为一名军人并不是为了穿上军装时那份荣耀,而是为了守护一方安宁。2016年,郭柱完成了自己的学业。2017年,郭柱成为了黄圃公安分局岭栏派出所的一名辅警,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 一家三代出了四个军人,郭宋华为此感到十分骄傲与自豪。除了是红色家庭中的一员,郭宋华还是石军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告诉记者,为了打造美丽乡村,传承红色文化,今后将在村子里4个片区分别开展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孝感文化和水乡文化建设活动,让革命老区在新时代绽放新魅力。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7 01:10 , Processed in 0.15858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