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莲峰新村航拍图。 本报记者 缪晓剑 摄 记者 文波 摄 “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人们常说“安居乐业”,可见住房是民生之要。 1981年12月5日,《南方日报》的头版上刊登了一篇报道——《中山县新建一批商品住宅》,虽然整篇报道只有309字,却是中山住房形态变化的重要一笔—— 莲峰新村20幢住宅楼落成,成为继岐江花园之后,又一个于改革开放后在中山城区开辟的商业小区。其规模,比岐江花园大许多,且是第一个由本土公司兴建并经营的大型住宅区。此后,一个个商住小区从中山拔地而起。 1981年前,石岐人均住房面积仅6.9平方米;到1997年,中山城区、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已分别达到20.2平方米和32.3平方米;而根据十三五中山市住房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中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37平方米。 “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正一步步的实现,莲峰新村的肇始之功,也值得我们一点一滴去了解、铭记。 本报记者 李丹丹 政府主导 努力实现“住有所居” 位于孙文东路的莲峰新村,是一个开放式小区,对人车不设防。 楼与楼之间没有草坪,更没有绿树成荫, 活动空间不多。从地图上看,整个小区以孙文东路和莲兴路交叉处为圆心,呈现一个扇形展开。 6月6日下午,记者走入莲峰新村,仅靠进孙文东路和莲兴路有一些底层商铺,几个老人在小区的西北角打麻将, 在闹市里守着一片静谧,和房子一样,犹如凝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在没有搬到莲峰新村之前,我们一家六口人住约40平方米的房子里,当年听说兴建莲峰新村,可以让职工购买居住的时候,我们都非常兴奋。我们一家大概是1984年搬到莲峰新村居住的,当时开心得不得了。”6月6日下午,记者在莲峰新村见到了陈潮老人,他正在自家门口坐着看报纸。 陈潮今年已经85岁,现在一个人住在莲峰新村,“四个孩子都已经成家自己买房住了,我舍不得搬走,这里是我买的第一套房子,有太多回忆,附近生活也方便,所以我一个人仍住在这里。”陈潮当时是一家集体企业五金厂的员工,他告诉记者,虽然莲峰新村当时每平方米只要230元,但那时家底比较薄, 企业出了一部分钱,个人出一部分钱, 买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 “现在一个人住在70多平方米的房子,周末会和孩子们一起喝茶、聊天。” 讲起住房变化,陈潮说,现在变化太大了 ,“居住也上了档次,我们以前想的是有个地方住就很好了,现在还要考虑交通、教育、停车等各方面的需求。” 记者了解到,改革开放后, 政府十分重视解决城区居民的住房问题,以优惠的征地、建材、建筑价格等办法统一兴建一批新村。20世纪80年代前期建成使用的有莲峰新村、河泊新村、南园新村、光明新村等 。生于1939年的沙溪人刘金棠,1976年从原北京建筑研究所回到原中山县建筑工程管理局工作,1980年作为技术人员参与莲峰新村建设, 因为没有建设成片住宅小区的经验,图纸是一边建一边改。 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成使用的有华佗新村、华柏新村、江畔新村、柏苑新村、竹苑新村、威力新村等。其中柏苑新村和江畔新村是为照顾城区人均6平方米面积以下的困难户而兴建的。 两个新村从1987年7月动工,1989年全部建成入住。松苑新村是市政府为落实侨房政策和解决困难户扫尾而兴建的,1989年10月动工,1990年底基本完工。 1979年-1992年基本上是中山住房改革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中山住宅开发主要以政府主导,福利房为主,民营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多,且以中小型为主。 市场发力 日益追求“住优其居” 1992年,中国掀起第一波房地产开发高潮,中山也涌现恒信花园、裕华花园、阳光花地、雍景园、蓝波湾等一批楼盘。本土崛起的开发企业包括雅居乐、南下房地产、顺景实业等,同时吸引了华策等第一批外来房地产开发公司。 1992年1月,中山市政府首次举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会。推出三幅地块,竞投的有12家公司,成交价分别为289元/平方米(山坡地),1904元/平方米和1625元/平方米。 自2000年开始,市场由完全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竞争核心开始回归到产品,中山房地产市场进入产品竞争时代,人民对居住的需求从“有”向“优”转变。小区园林绿化、物业服务、停车位设置等都有了提升。 2000年,中山市雍景园和阳光花地小区荣获国家建设部、科技部颁发的“国家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荣誉奖,并囊括该奖项的六个全能优秀奖。 而更大的荣誉在此之前中山就获得了。 1997年10月9日,时任联合国人居中心(现联合国人居署)信息与对外关系部主任克里斯蒂娜·恩格菲尔德女士来到中山,代表联合国人居中心向时任中山市市长黄子强颁发“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这既是荣誉,也是动力。此后,在城市环境建设方面,中山不断丰富宜居元素,营造更多绿色空间, 完善交通等生活设施,提供着更多的教育资源…… 人物访谈 无经验可循 设计边建边改 近日,记者来到刘金棠家中,这位79岁的老人现住在花园新村,当年既是莲峰新村的建设者,也是第一批入住的人。提起当年建设莲峰新村的事情,刘金棠依然记忆深刻,因为莲峰新村是他回中山之后的第一个建设任务。 ○记者:莲峰新村开建的背景是怎样的? ●刘金棠:在莲峰新村建设之前,中山很多人还是住茅草屋或者是砖屋,城区很多人住在职工宿舍内,一家人挤在几十平方米的小空间里,房内没有厕所,要去到公共厕所方便;厨房很多也是大家共用的,人口多的家庭显得非常不方便。1973年,中山县开始展开农村茅房改砖屋工作。1976年我从北京回到中山建工局工作,就去各个镇区看当时茅房改砖屋推进工作。 为解决城市职工住房难题,1980年1月,成立中山县建筑工程公司, 承建了莲峰新村。1982年建成,共有5-7层住宅46幢,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莲峰新村的建设主体就是以石岐各公社工程队为基础,集体所有制的中山县建筑工程公司组建。所以可以说莲峰新村是第一个由本土公司兴建并经营的大型住宅区。 ○记者:当年的施工条件是什么样的? ●刘金棠:当时的施工条件跟现在根本没法比,无论是建筑工具、建筑技术还是作业规范等都不完善。 莲峰新村用的是钢筋,我当时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钢筋调直 。当时一下雨工地就是黄泥路, 还用碎石粉垫路,打桩也比较费劲。 最让人头痛的,是中山没有任何建设成片住宅楼的经验,只能一边建,一边改。 ○记者:对于莲峰新村的规划设计有批评意见,您怎么看? ●刘金棠:当时很多人居住条件那么差,莲峰新村当时主要考量的就是解决居住问题,让尽可能多的人有房子住。莲峰新村现在看起来建得非常密,楼跟楼之间有的是握手楼,也没有绿化,但这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 不能用现在小区的建设标准去衡量它 。 1983年我就住进了莲峰新村,现在来看莲峰新村的户型都非常实用,有两房一厅和三房一厅两种规格,每户有餐厅、厨房、厕所、浴室及前后阳台。还在底层为每户配备专用的自行车及杂物房一间,也可作停放小汽车用,户型设计非常实用。 人物档案 ■刘金棠 生于1939年,今年79岁,中山沙溪人。1976年从原北京建筑研究所回到原中山县建筑工程管理局工作,1980年中山动工建设莲峰新村时,作为技术人员就一直参与其中,在莲峰新村建设时负责管理机械施工方面工作。后一直在中山建设系统工作,主要负责建工科工作。 ■住房改革大事记 1981年 中山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大型商品房住宅小区———莲峰新村新建20幢楼房落成。 1986年 中山进行首次住房改革。中山市政府(当时为县级市)成立住房改革领导小组,着手筹办有关住房改革工作。以较低的补贴价格把公有住房出售给原住户,共出售住宅11948套(户)。 1992年1月 中山市政府首次举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会。推出三幅地块,竞投的有12家公司,成交价分别为289元/平方米(山坡地),1904元/平方米和1625元/平方米。 1992年3月 中山进行第二次住房制度改革。市政府推出了《中山市住房改革“两个细则”》。第一个是《出售公有旧房的实施细则》,第二个是《公有住房的租金标准和住房补贴实施细则》。 1997年4月 中山进行第三次住房制度改革。市政府制定《中山市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市政府办公室制定《中山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住房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在全省较早取消实物分房制度,实现了住房制度的根本性改革,完成住房制度的关键转折。 2000年 中山市雍景园和阳光花地小区荣获国家建设部、科技部颁发的“国家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荣誉奖,并囊括该奖项的六个全能优秀奖。 2017年 中山市政府与省建鑫公司签订《中山市专业化住房租赁平台合作框架协议》,开启租赁平台试点建设工作,并于6月底注册成立中山市国企专业化住房租赁平台。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9 05:00 , Processed in 0.06668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