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视窗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中山视窗 首页 中山资讯 本地新闻 查看内容

28岁博导的“火箭式”成长

2017-12-25 22:59| 发布者: kenny| 查看: 1111| 评论: 0

28岁博导的“火箭式”成长
陈启峰回母校纪中向同学分享经历。
28岁博导的“火箭式”成长
28岁博导的“火箭式”成长

    上周四,中山纪念中学校园内,冬夜昏黄路灯下,刻于石牌上的校训“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依稀可见。
    相隔不远的阶梯教室里,气氛热烈,掌声不时响起。“结束广东信息学奥赛无金牌历史,于斯坦福大学求学期间在全球顶级会议期刊刊发10篇有影响力的论文……”这一夜,头顶着上述众多光环的纪中校友陈启峰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们分享求学经验,像明星一样被众多学生围着索要签名——面对着28岁的博士生导师,有几个中学生不为之钦羡?再过8个多月,陈启峰将到香港科技大学任教,在这样的年纪担任博导,真是极少。
    “解题不是为了得到答案,而是为了提出新的问题,对社会和未来有贡献。”讲台之上,28岁的陈启峰面对的是初中、高中的学弟学妹,全程泰然处之,温文尔雅。
    “他身上的气质,还跟当年读书时一样。”讲台之下,陈启峰当年的信息学教练、中山纪念中学教师宋新波感慨道。在他眼中,讲台上的,还是当年那个追梦少年。

    求学经历:几乎没有出现低谷
    阶梯教室的讲台上,投影到幕布上的“纪中杰出校友陈启峰归宁”一行大字格外显眼。
    讲台上的陈启峰,一身简单黑外套,干净利落的平头,戴着眼镜。对每个提问都谦虚地倾听,从不中途打断,回答绝不含糊。然而,面对学弟的一个提问,他似乎被难住了。
    “在竞赛低谷的时候,怎么调整自己的状态?”学弟提问后,陈启峰愣了几秒钟。
    “你们师兄好像没有什么低谷。”当晚分享会的主持、陈启峰当年的信息学教练、纪念中学教师宋新波忍不住插了一句话,台下一片笑声。
    “我想一下……嗯,应该是国家队考试排名第五没有入选。”陈启峰话音刚落,台下笑声更大了。人群中,有人不禁啧啧赞叹。
    宋新波告诉记者,陈启峰在初三、高一、高二期间,连续取得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中国排名20强),并获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预录取资格。
    在这些成绩之外,陈启峰还展现出自己在信息学方面的天赋。2006年,陈启峰发明了数据结构SizeBalanced Tree(SBT),这是在信息学领域广泛应用的平衡树。他还对网络流进行优化,这种优化最终被命名“启峰流”。2007年,陈启峰以全球排名第八的成绩赢得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夺得了全省第一枚信息学国际金牌。
    在求学路上,陈启峰不断带来惊喜。在香港科技大学读大三时,陈启峰参与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图片研制等项目。大学毕业前,他完成了两项研究——“抠图算法”和“超大像素图像合成”。
    由于大学表现突出,2012年大学毕业,陈启峰成为全球顶尖学府“争抢”的对象。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九所国际知名高校以全额奖学金录取他攻读博士学位。陈启峰最终选择了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2017年毕业。在此期间,他先后在CVPR、IC-CV 和PAMI等计算机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他和同事所开发的机器生成图像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美国知名商业设计周刊《FastcoDesign》关注。

    少年立志:做比尔·盖茨一样的人
    “他初三的时候就说要做比尔·盖茨一样的人。”对陈启峰今天的成就,宋新波似乎不觉得惊奇。
    12月22日,陈启峰的妈妈陈淑怡接受采访时说,陈启峰小学接触奥数后就显现出自己的天赋,提前学完小学数学,慢慢开始自学。此后,除了天赋,他身上更多了一股钻研的劲儿。
    在中山纪念中学学习期间,陈启峰第一次接触到信息学竞赛,从此爱上了信息学。在陈启峰看来,这对他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各种电脑游戏开始兴起,当大多数学生沉醉于游戏的快乐中时,陈启峰却在电脑前练习信息学题目。“可能我花的时间跟别人玩游戏的时间差不多。”陈启峰说,对于他而言,解答对一道难题带来的成就感,远远超越了打赢一场电脑游戏。
    陈启峰对互联网时代充满了好奇。在纪中读书时,他就很明确地告诉身边的人,自己希望成为像比尔·盖茨一样能够改变世界的人。“他那时候很喜欢读比尔·盖茨的传记,当年还梦想到他的公司工作。”陈淑怡说。
    李明韫是陈启峰高中同班同学,也是同期竞赛班的同学,毕业后在谷歌上海公司工作。12月22日,身在上海的李明韫接受采访时回想起当年的一次赛后演讲。演讲会上,陈启峰提到他想做科研工作,当时的目标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他是真正有理想的人。”李明韫说,有些人参加信息学竞赛难免会有功利之心,比如获得名校保送资格等等。陈启峰则不同,他从心底热爱信息学(计算机学),并且希望可以通过它改变世界,真正去努力钻研,进步飞速。她相信,陈启峰未来将不止步于当前的成就。

    人生规划:一步步去实现目标
    “只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陈启峰在分享会上不断重复着“规划”两字。比如一张竞赛试卷发下来,要先“过一遍”所有题目,规划自己应该拿到手的分数。
    陈启峰分享的不仅仅是考试经验,也是人生态度。实现梦想,需要确定一个个目标。他确定的许多个目标,如今都已经实现了。
    此行回到中山,陈启峰要办一件人生大事,在三乡举行婚礼。他的爱人是纪中校友,也是他当年的“目标”,两人如今终成眷属堪称一段佳话。
    2012年,陈启峰大学毕业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自己将来的目标是在美国任教或者回到香港任教。今年12月初,陈启峰最终与香港科技大学签署合同,确定明年8月份前往该校任教,实现当初的目标。
    宋新波说,陈启峰给自己定目标的习惯由来已久,当年的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2006年,陈启峰参加国家队的选拔,他发现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朱泽园英语口语很流利,顿时感觉自己的英语水平有明显的差距。陈启峰决心苦练英语。从此之后,他每天早上都在中山纪念中学科学馆顶楼读半个小时的英语,这为后来的学习和出国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同学李明韫的眼中,陈启峰绝不是那种让自己 “看起来勤奋”的学生。但他聪明,勤奋,有效率,能利用好有限的时间。陈启峰接触信息学的时间不长,但进步的速度很快。
    陈启峰在分享会上给学弟学妹们分享的了一组高效的数据——5年上万道题,引起场下一片惊叹。在中山纪念中学信息学竞赛班里,至今还没有人超越陈启峰保持的4个月完成400道题的纪录。据宋新波介绍,在通常的训练中,普通学生6年也未必能完成400道题。

    道路选择:了解自己确定方向
    学业上的突出表现,让陈启峰面临很多机会,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抉择,每每走到抉择的关口,他似乎总能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高考过后,陈启峰放弃清华大学保送的机会,选择就读香港科技大学。这一选择当时一度引起广泛关注。关于这个选择,陈启峰和爸爸曾有争论。陈爸爸一心想让儿子上清华,因为那是国内最顶尖的大学之一。但从香港科技大学参观回来后的陈启峰,坚持要去这所被誉为“亚洲最美丽校园”的大学读书。
    陈启峰选择香港科技大学的原因是,那里有内地完全不一样的教学模式,没有固定的班级,可以随意上自己喜欢的课,可以在华人圈里感受美式校园文化。陈启峰喜欢这样的氛围,他学信息学,但也爱人文。在做研究的同时,也可以随时选择上人文课、心理课,可以把兴趣发挥到极致。
    陈启峰大学毕业后,被国际顶尖的9所大学 “争抢”,足以证明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陈启峰的母亲陈淑怡告诉记者,陈启峰在家里一直都很懂事,但在做重要选择的时候,很坚持自己的立场。后来她明白,每一个重要选择都是陈启峰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的。这次陈启峰选择到香港科技大学任教,家人尊重他的决定。
    有学弟学妹追问陈启峰做重要选择的原则是什么,陈启峰笑着回答:“你要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的专长,同时,确定你的选择是有意义的。”在去美国密歇根大学做交换生前,陈启峰曾在微软实习3个月。这3个月,陈启峰从事的是搜索引擎方面的研究。但后来接触到计算机视觉后,陈启峰决定主要做图像研究。计算机视觉是人工智能和图像处理的结合。就是这次选择,让陈启峰找到科研中的乐趣,也使他成为香港科大计算机视觉研究重要一员。

    学术态度:提出问题比求解答案更重要
    在分享会上,陈启峰更多的是被问及如何拿到卷面的高分?如何更快的算出正确答案?
    “解出一道题的正确答案,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要提出新的问题。”陈启峰思索片刻后,举了自己高中时出的一道题。出题也是信息学的一项训练,大部分学生喜欢尝试着替换原题目的数字,陈启峰则更愿意尝试新的方式。在学校洗衣服的时候,他由水龙头滴水联想到下雨,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物理模式的题目:求某段时间内的降雨量是多少。这道题目后来被清华竞赛班专门研究,还推出了论文。
    在陈启峰看来,学术需要提出新的问题。这不仅仅需要理解正确答案的意义,还需要有宽广的学术胸怀。
    婚礼前的第九天,尽管百般忙碌,陈启峰仍放下手头繁琐的事物,应学校邀请回校为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每次回中山,几乎都是如此,这既是中山纪念中学“传帮带”的传统,更是陈启峰的坚持。“他在香港时经常参加各种演讲和分享,而且大部分都是免费的。我们也很支持他。”母亲陈淑怡说,陈启峰稳重的性格跟父亲很像。家人一直感恩学校对陈启峰的培养,父亲常教导陈启峰要对老师、学校有感恩之心。
    2013年,陈启峰更新人人网个人主页上说,自己一篇关于图像处理的论文,被世界知名科技公司Wolfram 看中,本可以从中获益但最终选择提供给对方免费使用。他当时表示,这样可以促进学术发展。该条状态更新之后,引来大批纪中学生围观。有学生留言“膜拜”,并称其为“纪中传奇”。重提此事,陈启峰告诉记者,学术也有启发别人的使命,需要不断的促进和提高。他的有关机器生成图像的论文,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科研领域,并为这个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前不久,又有学者在这一领域发表新的论文,文章中专门标注了“受陈启峰的论文启发”。在陈启峰看来,这本身就是一件对社会有贡献,有意义的事。

    ◆对话陈启峰
    看好粤港澳大湾区所以回归香港科大
    ◎记者:为什么选择回到香港科技大学任教?
    ●陈启峰:我自己还是比较适合从事科研,这是我的长处,所以决定把这条路走下去。选择香港科技大学,一方面是因为家人在这边,另一方面是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现在这个时代,科技信息的互联互通将不再是问题。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资源和环境也不会比国外差,甚至会有更大的空间。
    ◎记者:在国外求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陈启峰:涉及很多方面。在国外从事科研、读博的过程是孤独的,需要沉得住气,需要很强的自我规划,需要更加主动的学习,我在这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那里有国际顶尖大学,也有硅谷顶尖的创业平台,让我更直观地了解前沿科技如何与产业结合,如何更为直接地改变世界。
    ◎记者:未来将要从事哪一领域的研究?
    ●陈启峰:学校此次招聘5大方面的学科,我的专业与学校开设的人工智能学科刚好吻合。除了机器生成图像项目,我的研究还将包括无人驾驶、无人机、机器人等领域。
    ◎记者:明年将走上博导讲台,有怎样的准备?怎样迎接自己人生新的篇章?
    ●陈启峰:做教授感觉自己的责任更大了,不单单是要继续自己的研究,还要启发别人,培养人才,带领学生们做顶尖的学术研究,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做出更大贡献。我希望组建高水平的团队,深入研究人工智能领域,让研究成果与产业结合,真正的为人类做出贡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网站地图

GMT+8, 2025-5-9 10:10 , Processed in 0.0783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