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实业虽然赚得慢,但是心里踏实有成就感。 ![]() 本期人物 他是一位很低调的台湾商人。然而在中山的一千多家台资企业都信任他,他担当起应有的责任,成为了现今的中山市台商投资协会会长、中山市三角镇外商投资企业联谊会会长。 其实,他成为台商协会会长和联谊会会长完全实至名归,因为他自从进入中山经商起,他就以商业为纽带,贯通中山与台湾的情谊,帮助台商进入中山经商,也带着中山人很好地了解了台湾,并把一些商品通过台湾再出口到世界各地。他就是这一期双城记中的主人公——中山市金三角成衣有限公司创建者、中山第五街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施育舒先生。 施育舒先生,1960 年出生于台北。由于父辈都是经商的,耳闻目睹在小小年纪就显示出了他经商的天赋。大学毕业后,刚 20 出头的他,并没有选择进入自己家族公司,而是另起炉灶,做起了自己喜欢的服装生意。他先是在台北租了一个小店铺,卖点布匹、衣服之类的商品。在销售的过程中,他认识的客人越来越多,从这些客人的言谈中,也让自己的思路豁然开朗。于是,他顺着经商的这根“藤”,摸到了开设制衣厂的这只“瓜”。 后来,施育舒先生以商为路,跨过了美丽的台湾海峡,辗转来到了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市。在中山这个与台湾有着千丝万缕的地方,施育舒迅速地扎下根来。这一扎,至今已有25年。这 25年来,施育舒先生先后开设了金三角成衣有限公司、真善美大酒店、台一单宁牛仔针织厂、水厂等,他所涉的多种行业不仅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娱乐服务、能源供给等问题,同时,经过他的推荐,十多家台商企业也顺利地在中山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投资设厂,兴办起实业来,有力地促进了中山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台北印象 “明珠璀璨日月潭,碧绿湖水源玉山”这是大陆人因为日月潭、阿里山对台湾的最初印象。而施育舒先生与记者谈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台湾与中山相连的各种事件。如今年4月底,中山有一个商贸团去台北考察,施育舒先生听说后就立马赶了过去,来回仅用了两天时间,累得够呛,但他仍然很开心。他告诉记者,以前回到台北,都会到报亭买一份《旺报》,看看上面是否有中山的新闻,但这次行程太急,没有买到,非常懊恼! 原来,在早几年施育舒先生就知道了《中山日报》与台湾《旺报》的合作,在台北可以看到中山日报刊登过的新闻,因此每一次回到台湾,他必须要买《旺报》看看,这竟然成了习惯。他告诉记者,在台北,普通人除了很好地保留着读书看报的习惯外,还很好地保留着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比如,从小孩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老师就会像家长一样关注着每一位学生,帮学生修指甲,整理衣服,教学生如何对长辈进行称呼和打招呼,怎样做好男孩和女孩各自不同角色等等,就好像“第二家长”一样。 据施育舒介绍,在台北,若遇到陌生人问路,陌生人听不明白的话,只要路程不远,台北人大都会放下手头的事,带你到那里或者到转弯处的路口,直到你明白如何走为止,这样的热情与友好就是从小教育出来的。 中山印象 因为要扩大自己的商圈,施育舒先生从台北迈开了他“商者无域”的脚步,漂洋过海到过越南、马来西亚等地,但是那里的文化习俗与语言让他很不习惯。后来,施育舒有幸认识了一位中山人,又因为这里的习俗与语言等有血脉相连的关系,从此他与中山结下不解之缘。 “转眼间25 年过去了,中山从当年满是尘土飞扬的桑基农村,变成了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都市,这些变化让人刮目。当年,因为很多中山人不懂得PVC 管为何物,现今已经有了更加环保生态的 PVC管,并普遍得以应用,各种电子产品更是随处可见,甚至很多在台北没有的电子产品,中山也能制造生产。”施育舒介绍,1992年刚到中山时,因为从中山港出来是坐着摩托车到三角镇的,满脸尘土的他,要不是因为有一口独具特色的台湾话,接见他的三角镇领导都不敢相认了。 施育舒先生坦言,当时来三角镇投资是很大胆的行为,因为那时三角镇的投资环境很不成熟,相关的配套设施都没有,需要自己一点一点做起来,投资进行得很辛苦。但是廉价的劳动力、劳资费用以及广阔的大陆市场深深吸引着他,使他不舍得放弃。 “能大胆地来投资,是因为中山人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能干、实干!25 年来,当地政府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至今已经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中山的优势就在于治安良好,法规完善,台商只要按正规程序去申请,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据施育舒先生介绍,中山的良好人文,让很多台商都心仪向往,并最终扎下根来。 在施育舒先生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一位90 多岁的老太太,这是施育舒先生的母亲。原来,老太太每年都从台湾过来,以中山为根据地,操着一口台湾话,走南闯北。秦始皇兵马俑、北京天安门、南京中山陵、黄山、张家界等地她都去过。因为对中山的信赖,施育舒先生的姐姐、弟弟等人的大部分生意也都从台湾搬到了中山。 博爱架起血脉桥梁 作为一位最早在三角镇投资的台商,施育舒在中山到今年刚好25年,这25 年来,他除了春节、中秋等几大节日飞回台北与家人团聚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中山。 “中山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已经和这里的人打成一片了,我对他们好,就像对待家人一样;他们对我好,就像亲人一般。”施育舒看着厂房外的三角镇市容,满脸微笑。确实,在三角镇每一年的敬老活动上,大家都能看到施育舒先生的身影。他不仅捐钱捐衣服去慰问这些老人家以及一些贫困的家庭,还亲力亲为,到现场为这些老人家敬酒,向老人家问好。即便是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家,因为都知道施育舒先生在家中排行老三,见面时都亲切地称呼他“三哥”。 这位 “三哥”,到孙中山故居参观时,给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博爱”两字。他,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博爱的精神。2008年,当听到汶川大地震时,他第一时间冒着出口违约被罚的风险,首先把已经打包了的四五十万件衣服捐赠给了汶川,支援灾区人民;去年,中山对口扶贫肇庆,他在捐赠衣服的同时,还带领着台商协会一众会员,以台商协会的名义把十万块钱捐给了肇庆市怀集县;在“3·28”的招商洽谈会上,他继续当好联谊会长的角色,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去年,从广州搬迁到三角镇的世界著名广播系统制造商飞胜电子有限公司,就是因为听了施育舒先生的介绍才来到中山的。目前,中山有将近20家大型的台资企业都是施育舒先生牵线引资过来的。 “我觉得我不仅要做好商人的角色,还要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与中山人,与我们的同胞一起,享受更多的优质生活。”“三哥”表示,中山成就了他的事业,让他的商业梦想得到了实现,因此他要回馈中山。 当中山的一些企业在出口遇到了瓶颈时,“三哥”让这些企业把商品转到台北的企业后再出口,为中山的企业走出困境做过不少的贡献。 商路加强文化交融 每一次回台北,施育舒先生都会把中山的杏仁饼、荼薇酒、黄圃腊肠、沙溪凉茶、中山的芦蔸粽等带回去,让更多的台湾人加深了对中山的认识。而中秋节、春节等重大的节日,施育舒先生也会把台湾的小吃、台湾千层月饼等带到中山来。 “这些都是生意,也是一条商路,不仅是物品的,还是文化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加强中山和台湾的联系,让更多的台湾人知道孙中山故乡的事情。”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在中山的1050 家台资企业的老板 ,在做好工厂产品的同时,还把更多的中山传统产品带回到台湾去,亦把台湾的传统产品带到中山来。现今,在三角镇,除了真善美这样的大酒楼外,三角镇的很多大街小巷还有很多台湾的小餐馆!这些都与施育舒先生的努力密不可分。 为了两岸的友好交流,施育舒先生甚至可以放下生意积极奔走。就前段时间,中山一个商务考察团到台湾考察,本来他完全可以不去的,但是作为台湾人,若不尽地主之谊,其心不安。于是他在百忙中抽空跑了一趟,并通过他在台湾的关系,让考察团顺利地在台湾考察到所需之情况。 “来中山这些年,仅我的投资就将近10个亿,为中山的发展尽了一份力量。但我从没想过做地产,只做实业,因为实业对一个地方的产业可以起到带动、提升的作用!你问我今后有何希望?我希望大陆和台湾一直都保持友好,不愿意看到战争!”施育舒先生谈起两岸的关系时掷地有声。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10 20:13 , Processed in 0.0673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