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张荣芳,男,1940年12月生。广东廉江市人。1964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专业,原中山大学副校长、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秦汉史与岭南文化史研究专家,著有《秦汉史论集》、《秦汉史与岭南文化论稿》、《南越国史》等。 ![]() 陈家全家福:摄于南京明故宫机场,左一为陈善,左三为陈乐素,左四为陈智超,右四为陈垣。资料图片 ![]() 陈垣。资料图片 ![]() 陈垣长子陈乐素。资料图片 ![]() 陈垣孙子陈智超。胡晴晴摄 古有“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这样的文人词客之家,今有“陈门三史杰”。 “我搞历史一辈子,在我的印象里,三代都成为著名史学家的情况是从来没有的。”2016年底,为纪念陈垣先生诞辰136周年,蓬江区举办了“陈垣杯”诗歌朗诵大赛,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张荣芳参与活动,随后他接受了记者专访,并如此感慨。 关于陈垣三代史学家,张荣芳研究成果很多。 核心观点 从“国宝”陈垣,到宋史研究大家陈乐素,再到主持两大国家“十三五”古籍整理重点课题研究的陈智超,张荣芳认为,陈垣祖孙三代都是杰出的史学家,他们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陈门三史杰”这个称号,陈家当之无愧。 陈垣:中国“新史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上世纪20年代,陈垣与王国维齐名,到了三四十年代与陈寅恪并称‘史学南北二陈’,这个是了不得的。”张荣芳告诉记者,陈垣作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非常著名的一个史学家,他对史学的贡献非常大,主要体现在其对宗教史、元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而宗教史的研究成果在陈垣的学术成就中所占比重最大。 张荣芳表示,在宗教史方面,陈垣对世界五大宗教如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有精深研究。其中,“古教四考”是陈垣关于中国古代四种外来宗教的四篇考证性专论文章。分别是《元也里可温教考》(1917年)《开封一赐乐业教考》(1919年)《火祆教入中国考》(1922年)《摩尼教入中国考》(1922年)。 “陈垣所考的四种古教,都是外来宗教,均一度兴盛,后来又逐渐衰微以至绝迹。材料少而零散,陈垣利用碑拓图绘、匾额楹联、敦煌出土经卷等材料,以科学的方法,复原了四种古教在中国兴衰的历史,开创了20世纪中国‘古教研究’的绝学。”张荣芳介绍说。 除此之外,陈垣在元代民族史、文化史、文献整理等方面均有着突出的研究成果,《元西域人华化考》《元典章校补释例》等为其这方面的代表作。2009年,陈垣嫡孙陈智超将陈垣的著作整理出来,编成23册的《陈垣全集》并出版。对此,张荣芳评价道:“《陈垣全集》,是中国历史学20世纪的一座丰碑。” 张荣芳介绍说,20世纪后期,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主编的《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中,有一本叫做《身等国宝 志存辅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对陈垣从教70年的经历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一个教育,一个科研,陈垣在这两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崇高地位。”张荣芳说。 陈乐素: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在张荣芳眼里,陈垣长子陈乐素作为陈家第二代史学名家,他用现代的观点、方法研究宋史,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在五六十年代,陈乐素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任编审,兼历史编辑室主任,从事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审工作。1954至1956年由陈乐素等编辑出版的中小学教科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套系列教科书。”此外,陈乐素还与其他专家集体编写了高中中国历史课本,这套课本于50年代出版发行后,得到史学界、教育界和中学历史教师的好评。 除了编教科书方面的贡献,张荣芳表示,陈乐素对宋史最主要的成就集中表现在两本书:《陈乐素史学文存》与《宋史艺文志考证》。 “《陈乐素史学文存》是陈乐素在宋史研究领域最主要的成果的汇编。”张荣芳说,这本书收录了陈乐素有关史学的论文三十二篇,附录一篇,约六十万字。写作时间从陈乐素1930年(28岁)到1990年(88岁),时间跨度达六十一年。 据了解,中国历代纪传体史书中,有一部分称为“志”,就是将历代或当代有关图书典籍,汇编成目录,谓之“艺文志”。艺文志的编纂,对研究历代图书文献,考订学术源流,颇具参考价值。 “《宋史艺文志考证》这本书,就是把宋代所有的著作编在一起,一本一本考证,陈乐素做了几十年没有完成。”张荣芳解释道,“因为陈乐素是共产党员,解放后不仅行政工作多了,还身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总编,工作很忙,没有很多时间去做这个,剩下了一堆材料,最后是陈智超整理完成了《宋史艺文志考证》。” “这本书对研究宋史,很方便!把对《宋史艺文志》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很到位!”张荣芳评价说。 陈智超:在历史文献学方面贡献良多 “这本书出版之后,广东学界普遍认为,陈智超比他父亲陈乐素还厉害。”张荣芳说。 那么,“这本书”又是哪本书呢? “就是《解开《宋会要》之谜》。”张荣芳说。 据了解,《宋会要》是宋王朝编修的一部大型的政书,是现存的一部最原始、最全面、最丰富、最翔实的百科全书式的宋代史料,研究宋史乃至中国历史都离不开它。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宋会要》的原本,早已不复存在,现在流传的《宋会要辑稿》是一个辑本,而且是一个经过两次转录、三次不得其法的整理、并被搅乱了的辑本。在《解开《宋会要》之谜》一书中,陈智超写到:“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地恢复《宋会要》的原貌,使大家能充分而正确地利用它。” 据张荣芳透露,自身也研究宋史的陈智超,目前正主持两大国家“十三五”古籍整理重点课题,一是《辑补旧五代史》,一是《新辑宋会要》,并且即将结题。 “《旧五代史》遗失了,陈智超的爷爷陈垣在二三十年代曾经做过这项工作,但做得比较简单,陈智超将《旧五代史》从很多书里面搜集出来,复原了五代史,这个工作量很大,很重要。陈智超的这项工作就等于完成了爷爷遗志。”张荣芳说。 此外,张荣芳对陈智超在历史文献学方面的贡献表示充分肯定,尤其是《陈智超历史文献学文集》。据了解,该书是陈智超三十多年来有关历史文献学论文的结集,主要包括对宋代一系列基本史籍的研究、关于流传海外的中文文献的发掘与研究、对明代前期至20世纪60年代三千五百多封信札的发掘、考订与整理等。 除了自身的各项研究工作,陈智超对其爷爷、父亲的著作整理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可以这么讲,没有陈智超对爷爷、父亲著作的收集、整理,那就很麻烦了,很多著作都不能出版。这方面的工作,非常值得肯定。”张荣芳表示,经陈智超对爷爷、父亲著作的整理而出版的书籍、文集有二十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陈垣全集》、还有《陈垣来往书信集》、《陈垣遗墨》、《陈垣四库学论著》、《陈乐素史学文存》、《宋史艺文志考证》等。 对话 陈家出三代史学家,与家教有关 记者:后世子孙应该学习陈垣的哪些优秀品质? 张荣芳:第一,学习陈垣研究史学的方法。陈门三史杰,都是用实事求是的“实学”(朴学),用严谨的、科学的方法来从事研究。同时也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方法,为我所用。 第二,学习陈垣“经世致用”的思想。陈垣认为研究学问要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陈家三代人都是用“经世致用”的思想来指导他的研究。考证出来,是为了真实,为了国计民生。陈家三代人都是共产党员,真正做到跟上时代潮流,为社会服务。不是纯粹考证、脱离现实的。 第三,学习陈垣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刚解放的时候,陈垣学习思想改造是很积极的。陈垣与胡适是好朋友,1949年南迁的时候,胡适要陈垣跟国民党走,傅斯年也三次打电话到陈垣家里去,表示飞机在那里等着,要陈垣过去,陈垣没去。1949年4月29日,陈垣在《人民日报》发表《致胡适的公开信》,在信中对胡适说:“在三十年前你是青年的导师,你在这是非分明,胜败昭然的时候,竟脱离了青年而加入反人民的集团,你为什么不再回到新青年的行列中来呢?”后来,陈垣亲自从辅仁大学步行到西直门迎接解放军进城,再后来参加土改,思想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 第四,学习陈垣严谨的家风。一代一代传下来,为什么陈家三代都能成为史学家?这与家教有关。由陈智超整理的长达23万字的《陈垣家书》,青年人看这本书,非常好。 链接 有关陈垣传记预计明年出版 以近十年的不断研究积累,张荣芳酝酿已久的“陈垣大传”(暂未定名)将于明年出版。 “这本书一个专题一个专题来做,已经做了十几个专题了,预计明年可以出版,大概五十万字左右。”张荣芳介绍,十几个专题中有研究岭南文化与陈垣的关系、有研究“新史学”与陈垣“史源学”、也有陈垣对佛教史的研究等。 “岭南文化怎样创造了陈垣?不可能无缘无故出个陈垣,一定是有历史条件、社会氛围的,我这个专题写出来肯定会有一定影响,因为过去没有人从广东的历史来研究。陈垣用现代观点进行佛教史研究。这是中国佛教史研究的现代转型,过去是佛家自己做家谱,由庙里的和尚一代一代传下来,像族谱一样,陈垣把研究佛教史纳入现代史学范围,是现代意义上的佛教史的研究。”张荣芳说。 他表示“陈垣大传”与以往陈垣有关的书籍相比,更具有学术性。 “有关陈垣,我以前也写过三本书,都是通俗的、普及型的,但陈垣大传要写成学术著作,有注解,每句话都有根有据。”张荣芳说。 文/ 江门日报见习记者胡晴晴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3 06:35 , Processed in 0.0647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