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林应武书记的报告为江门今后五年的发展描绘了蓝图。笔者对报告中的江门市域区域协调发展布局尤其感兴趣,感兴趣的不是具体的市域功能分区、产业布局、“一主一副”东西协调发展以及珠西战略、珠西交通枢纽等等,而是这些大手笔背后的文化观念和民心基础,这就是“大江门”意识。 党代会报告规划的蓝图,部署的重大发展任务,在文化地理和文化意识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从江门全域着眼,打破三区四市的地理边界,整合资源,统筹设计,让江门资源以及外部动能在发展中发挥最大的势能,真正承接住珠西发展的历史重任。 用“大江门”的观念运筹谋划,符合发展的规律。这不仅是江门发展之必须,而且在国家层面、国与国层面的发展规划中,也体现出这个规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发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3年多来,“互联互通”已经成型。其中,民心相通成为了“互联互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民心先通,文化先行被很多国内外智库、学者视为基础中之基础。民心通了,文化交流便会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重要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离开了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阻力重重。 民心相通、文化融合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必备条件。 江门五邑从明代以来逐渐成为一个文化地理区,在行政区划上,五邑不断变化,形成到今天的三区四市。由于地理、历史、经济的因素,民众对这个文化地理区的认同还缺乏高度成熟。笔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江门后感受到的是,江门市区在五邑的中心地位没有真正树立,市区各自发展,协调不足,“大江门”意识比较薄弱。 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在努力培育江门五邑民众的文化认同,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社会基础。比如通过行政区的调整增进融合,就是手段之一。其效果,有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完全如意的实践。当年荷塘镇、棠下镇、杜阮镇划归蓬江区,蓬江区委、区政府在新划入镇的融合上打出组合拳,不仅打造江沙经济走廊,统筹安排公共设施建设,更对陈垣故居、良溪古村等资源进行挖掘统合,提高新划入镇民众的归属感,逐渐培育的“蓬江意识”为蓬江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助力。 从江门全域来讲,“大江门”意识的培育依然是一项需要多多努力的工作。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新的基础在快速壮大,新的环境在快速形成。从大的方面讲,近几年逐渐形成了东部蓬、江、新、鹤一体提质和西部台、开、恩同城融合发展的思路;从小的方面看,高速公路的指示牌、市区路牌名称的改变,各市(区)资源挖掘形成的错位文化建设项目,这些都为走向“大江门”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条件。 学习领会党代会报告,各级政府在对待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的各项任务时,必须有意识地树立并保持“大江门”理念,从江门全域出发去思考问题,让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成为自觉的行为。文化部门要进一步在“大江门”文化统合上设计项目,融合民心,提升民众“大江门”的自豪感、荣誉感,加强文化认同的成熟度,齐心协力建设好“大江门”。 (张国雄,作者系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7 17:13 , Processed in 0.06639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