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石岐镇镇长呈给县长的信。 许多中山人或许不知道,大家所熟知的中山市社会福利院,前身乃是民国时期的“哀光瞽目院”。“瞽目”意为“瞎眼”,顾名思义,该院其实是招收盲眼女童,然后教授其知识、手艺的学校。 ■该院来历不一般 据《中山市志》记载,哀光瞽目院成立于1921年9月,由德国基督教会教徒薛加德修女创办,一般招收20-30名盲女为学徒,由驻院修女们教授其盲文、圣经、织艺和菜园劳动等。 其实,哀光瞽目院来历并不简单,《中山文史》收录的 《基督教概述》对此有所提及。第一次欧战时,香港英国政府以德国为交战国,将德国喜迪堪会(德国女传教士社会服务机构)在香港办的心光女书院(又名心光瞽目院)接管,除有技能的盲人外,其余遣散。于是,院长薛加德修女带部分被遣散的女生来到石岐,在牛角巷礼贤会开办了哀光瞽目院。该院曾历次搬迁,曾从牛角巷礼贤会搬到花王巷,后又搬至下基、安澜。 ■两名德籍女教士 市档案馆馆藏多份档案有该院两名德国女教士的记载。在抗战时期,官府对于德籍人士尤为警惕。1945年,中山县政府收到举报,称石岐镇有两名德籍妇女在哀光瞽目院服务,于是下令县警察局派员前往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报告,我们得以了解她们的详细信息。 这两名德籍女士,住在石岐镇安澜街哀光瞽目院,一名叫冼爱华(音译),49岁,任该校刺绣、织冷衫等科教员,监管该校事务之职,来石岐已有19年之久;另一名符烈节,38岁,任该校主持人,兼教授圣经、音乐、诗歌之职,来石岐也已12年。均是由德国爱伦堡地方教总会派来传教及教授生徒的,并无其他可疑之处。 另一份1946年的外侨调查表,还附有其中一人的照片,究竟是哪一位,已不可考。依笔者猜测,从相貌看,应是年龄较小的符烈节。表格详细记载了他们的年龄和来华日期,可知他们在此异国他乡已生活工作了十多二十年之久。 ■将“荣誉镇民”称号颁给外籍人士? 当这两名德籍女士十年如一日地教授付出时,她们也渐渐获得当地人的认可。1947年,她们呈请准予继续居留,县府呈报省府,省府再令外交部,最终获得批准。县府即令县警察局长为她们办理居留证手续,如此辗转,可见县府对此事的重视。 不仅如此,档案记载的另一件事,更体现了那时石岐当地人对她们的敬重。1949年,石岐镇镇长陈思危给县长孙乾写了一封信,对符烈节女士经营哀光瞽目院“成绩斐然”表示赞赏,并提及她是一位仁慈的人,用自己的热心和毅力克服办学的重重阻碍。信中还提到:“(符烈节女士)竭智殚精创立斯校,将此辈可怜女子广为收容,因其志趣分别授以学识技能,使毕业后生活得以解决,不致凡百仰给于人,坐以待毙,此种仁慈事业殆非寻常施予所可比拟。”在战乱的人情凉薄之世,尚能做到如此,更显难能可贵。因此,陈思危镇长特拟请县府颁给符烈节“荣誉镇民”的称号。 当时县长孙乾的回应是:“查该符烈节系德国人,于何时加入本国之国籍取得镇民资格?”可见,若想得到“荣誉镇民”的称号,须本国国籍并取得镇民资格,由前文申请居留证可知,符烈节并非本国国民,此事怕是难以实现。不过,镇民有此心意,足可见她受到的不一般的爱戴与敬重。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山市社会福利院 新中国成立后,冼爱华、符烈节返回了德国。石岐瞽目学艺院则由人民政府接管,后迁至石岐大墩村,改名为社会福利院。据 《中山市志》记载,1956年该院收盲女37人,通过文化学习,脱掉了文盲帽子;1958年该院实行边教养边生产,开展舂粉、打绳、织毛衣等项工作;1973年10月,该院改称中山县社会福利院,收养盲、聋、哑人员。 1991年11月,中山市社会福利院迁往石岐悦来南路悦银街39号,院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总投资1730万元。其中,首期工程颐乐楼资金来源于慈善万人行部分善款;二期工程综合楼资金来源于市有奖募捐款。 中山市社会福利院主要承担市中心城区“三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老人、市属转制企业退休孤寡职工及部分自费老人的供养。院内有配套的医疗、康复设施和专业服务人员。 2003年12月,中山市社会福利院被广东省民政厅命名为“广东省二级社会福利机构”。 不过90多年的历史,福利院的变迁已恍如隔世,只有历史档案的记录,曾经见证了与之有关人士的无私付出,并将这份精神传承延续下来。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6 19:36 , Processed in 0.0669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