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坊云龙从300年前的农耕时代走来,代代相传,如今被一群年轻人接过传承的薪火。记者文波摄 中国灯都(古镇)国际灯光文化节期间,古镇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亮丽:激光灯随音乐舞动,穿透夜空的云;闪烁的LED 灯把道路、广场点亮。人们如潮水般涌向一个个景点,每个景点的空气似乎都被人气点燃了。 10月22日晚9时,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在东兴大道远远传来,人们已经朝着鼓声飞奔而去,不一会,一条长达数十米的六坊云龙还没走近,就淹没在人潮中。这条巨龙,从300年前的农耕时代走来,代代相传,如今,被一群小伙子接过传承的薪火。 ■新时代,云龙披上LED 科技衣 云龙被人群簇拥着,舞龙的小伙子们,在龙珠的牵引下,在方寸间腾挪着,舞出了金色的圆圈。群众的热情围观,让场面有一些失控,大家几乎是近距离紧贴着龙身在看龙。云龙队伍的总指挥邓胜洪连忙指挥着云龙从人群中突围而出,人群夹杂着巨龙,缓缓朝前走去。邓胜洪指挥云龙突围时,与我们擦肩而过。我们也得以把这一条巨龙看得更真切些。原来,这条龙远看时龙身闪着金光,近看时身上的鳞片里发出耀眼白光。 六坊云龙舞整整有300 年历史,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当晚的总指挥邓胜洪正是非遗传承人,今年已经67岁,身穿黄色舞龙服,精神矍铄。他告诉记者,六坊云龙是吉祥物,每逢喜庆大事时就出来表演,群众很喜欢,有的摸摸龙身,有的抱小孩穿龙,图个吉祥。六坊云龙骨子里还是那条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的龙,但身披的外衣却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求变,如今大家看到的是已经披上了LED 照明技术外衣的六坊云龙。 “这条使用LED 龙是去年迎接首届灯光文化节才做的。”邓胜洪向记者娓娓道来。最古老的云龙用烛光照明;改革开放后随着古镇灯饰的发展,村民们又用灯珠代替原来的烛光;近年随着古镇灯饰LED 照明的发展,原来的灯珠已经显得“落后”,云龙于是又酝酿了新的“变身”。换上LED 后,云龙用上了暖色调的白光,灯光效果还可随舞动套路变化而改变,龙身灯光更闪亮,更具威严感。当晚有人从高空拍下云龙巡游的图片,整条云龙在人海中舞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金色光圈。 ■上百小伙子学云龙,后继有人 参与六坊云龙表演的,大部分是年轻的小伙子。23岁的李明斌当晚舞的是龙身,他退伍回村后,就跟着邓胜洪学舞龙,已经学了两年多,如今已经在学习更高的技术——舞龙珠。他身材结实,舞起龙来带劲,讲起话来却有些腼腆。他告诉记者,他家三代有舞云龙的传统,爷爷曾经是舞龙头的,父亲是舞龙身的,从小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云龙,退伍后回村,也加入了云龙队伍。龙珠在云龙舞中,好比领舞的,好的龙珠能牵引着云龙舞出优美的舞步,只有机灵、能够随机应变的人,才能够担任这一重任。他幸运地被师父挑上了,再过那么一两年,大抵就可以出师了。 邓锦伦当晚负责 “技术部分”——用电动车拉着锣鼓前行,同时对龙身的灯光进行控制。他学的是扎龙,负责龙灯配色,跟邓胜洪的搭档——主教练李立兆师傅学了3年左右。如今,扎龙的尺寸还是不变,全长54米,扎龙用的骨架大部分还是竹子,但使用的灯光技术有了很大的飞跃。在龙身换上LED 灯后,邓锦伦和师傅也考虑过在骨架材料上做文章,用新材料替代,使得龙身更为轻盈,舞步更为精彩。他拿来一节扎好的龙身骨架,材料已经不是竹子,而是藤条。他解释说,藤条要比竹子更轻一些。他还想,未来的云龙,也可能会用一些高科技的新材料做骨架。 对于云龙的创新,邓胜洪和李立兆师傅持一种开明的态度。“旧式的云龙很重,显得古板,我们得跟上(时代)的节奏,接受新的事物。”李立兆师傅师父说。据他介绍,以前,舞云龙的是30岁-60岁左右的男人,现在参与云龙表演的主要是年轻人。参与云龙表演的本村小伙子多达100多人,最年轻的才十八九岁。为了不影响村里孩子的学业,村里还有不成文的规定,只有已经完成了学业的小伙子才给自愿报名参加。 说起云龙舞的继承,邓胜洪等长者已经毫不担心,作为国家级“非遗”,作为中山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表演,就连邻村的小伙子都想来学一学。邓胜洪向记者出示手写的一本 “六坊云龙传家宝编合”材料,将自己30多年来对云龙舞的研究编制成册。他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传统文化将一代代传承下去。 记者手记 六坊云龙村位于古镇镇中心区域。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发展,昔日农耕为主的小镇已变成闻名国内外的灯饰特色小镇。小镇工业、商贸发达,公共服务配套甚至领跑城区,人民生活富裕。 六坊云龙村的村民,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古镇灯饰产业的发展,也变得富裕起来了。然而,村民却没有丢下老祖宗留下来的、源于农耕时代的云龙传统文化,反而通过与时俱进的创新变革,使得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拿下“国字号”非遗金字招牌,成为古镇、中山传统文化的“宝”。 六坊云龙,表现的是六坊村的一种时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精神,。50多米长的巨龙由头到尾共有21节,披上龙被后,要靠前后配合,才能舞出完整的一条龙。如果没有一种团结的精神,这条龙就猛不起来;如果没有一代代地传承接续,哪怕中间因时代关系曾被打断过,这条龙就舞不到今天。 生活再富裕,传统文化不能丢下;生活再富裕,人不能没有精神的家园。 采访过程中,六坊云龙老一辈的手艺人和新一辈的手艺人,都在尽心尽力守护着这条龙。老一辈的手艺人,将几十年的研究成果,编辑成册,录制成光碟,用声音和文字,传承给后代;新一辈的手艺人在老一辈手艺人的指导下,又给这条龙融入了新的技术和文化,使它融入这个时代。正如传承人邓胜洪所说:这条龙无论外形怎样变化,骨子里的精神都不会变。”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4 02:10 , Processed in 0.0655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