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是孙中山逝世的纪念日。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铁狮子胡同病逝,享年58岁。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虽然他一生只到过北京三次,累计时间不足百天,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却具有重要意义。北京,促成了孙中山走上武装革命道路,亦是先生壮志未酬之地。 第一次进京坚定走上革命之路 1894年7月,孙中山拿着在家乡翠亨村起草、在澳门修订的长达八千字的 《上李鸿章书》来到北京。 孙中山上书的中心思想是,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国兵强,而在于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主张中国要学习西方 “富强之本”,并进一步提出,人尽其才,在于教养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三方面;地尽其利,在于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褥有器三方面;物尽其用,在于穷理日精、机器日巧、不作无益三方面;货畅其流,在于关卡之无阻难、保商之有善法、多轮船铁负之载动三方面。孙中山认为实施这四大办法兴国已刻不容缓,皆因当时的中国“形势已岌岌不可终日”。 但李鸿章贵为傅相,权倾中外,孙中山凭什么企望傅相垂顾?结果完全令后人可以理解。 后来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谈到这次北京之行,“盖中国官员以贪赃纳贿为常事”,“则见清朝政治下之龌龊,更百倍于广州”,“愈高则愈龌龊”。也就是在此时,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便对改良救国失去信心,坚定地走上激进的革命之路。 仅过了一年,孙中山就策动了广州起义。虽然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却是孙中山领导暴力推翻清朝政治的开始。 孙中山第一次进京的行程和住处都已没有了确切的记载,但是有些资料推断,当年孙中山可能是住在北京香山会馆,因为那个年代几乎所有进京的人,都入住香山会馆。 第二次进京 维护共和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束手无策,只能请已经被其罢黜回家的袁世凯出山平复。袁待价而沽,再三推辞,最终获取内阁总理大臣之位。袁世凯一方面借革命之利害威逼清室退位,一方面借逼宫与革命派讨价还价。 清帝逊位后,为弥合南北分歧,巩固共和,孙中山受袁世凯之邀于1912年8月24日至9月17 日第二次访问北京。 当时,袁世凯在北京刚杀害武昌起义领袖之一的张振武。对于革命派来说,孙中山北京之行无疑冒有风险。1912年8月18日,孙中山在上海登船赴京。8月24日下午5时半,孙中山经天津抵达北京正阳门火车站,站台上有欢迎人群,路上高呼扬帽的人亦很多。为了表示礼让,袁世凯让出了自己位于石大人胡同的总统府给孙中山做行宫,自己则迁往铁狮子胡同陆军部办公。 孙中山在京的二十多天中,与袁世凯密谈13次,对自己的治国方略言无不尽。 此次北京之行,孙中山面对了各种势力。进京第三天,袁世凯又在迎宾馆设宴欢迎,到者四五百人。袁孙对座,第二个菜刚上来时,便听到大厅内西南角吵嚷。有人说,共和是北洋之功,并说孙中山一点力量也没有,是孙大炮,大骗子。这时有两排军官也都站了起来,还用指挥刀碰地板。孙中山态度从容,这样闹了有半小时。有在场者回忆认为,闹事看来是事先安排的,但孙中山一直不理会。 9月16日,孙中山再赴总统府,出席袁世凯举行的饯别宴,并与袁作最后一次谈话。席间,袁世凯欲刺探孙中山的意志,他佯作酒醉,拍着孙中山肩膀说:“方今革命克告成功,先生奔走数十年之目的已达,中华革命于是告终矣乎?”孙中山莞尔对答:“清朝幸已推翻,如云中国革命从此告终,恐未必然。”袁世凯闻语失色,孙中山之言也为日后历史所证实。 在北京期间,孙中山曾与人说:“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为中国目前计,此十年内,似 仍宜以袁氏为总统, 我专尽力于社会事 业。十年以后,国民欲我出来服役,尚不为迟。”本着建设民主富强国家,孙中山接受了袁世凯授予的 “筹划全国铁路全权”之职,转向致力于国家经济建设。 第三次进京 献身理想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改组国民党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他将中国国民党改组为包含工人、农民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从而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同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11月5日,冯玉祥的国民军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紫禁城,孙中山致电冯玉祥,赞誉此举,认为“复辟祸根既除,共和基础自固,可为民国前途贺”。为此,冯玉祥电请孙中山北上 “讨论国是”。 孙中山在启程北上之日,还专门视察了位于广州的黄埔军校。并对校长蒋介石说,“余此次赴京,明知其异常危险,将来能否归来尚不一定。” 12月4日,孙中山一行抵达天津。那天的气温虽然很低,仍有两万人到码头迎接孙中山,孙中山由于奔波劳累,加上在船头脱帽向欢迎的群众致意受了凉。回住所后,便开始发热。12月18日,孙中山听说段祺瑞政府答应各国公使尊重不平等的条约时,非常愤慨,由于动怒,病情急剧加重,脉搏升到120多下,经医生诊治却不见什么效果。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到京以后,没有入住段祺瑞为他安排的距临时执政府很近的铁狮子胡同的豪华行馆,而是入住了距王府井协和医院很近的北京饭店506号房间,即现在的北京饭店B 座5101号,就是5层正中有大阳台的那套房间。 1925年1月26日15时,孙中山被担架抬入协和医院实施手术,确诊已患肝癌。1925年3月11日,已入弥留之际的孙中山在宋庆龄的帮助下,签下了《国事遗嘱》、《家事遗嘱》、《致苏联政府遗书》,他在世最后时光里一直呼喊:“和平、奋斗、救中国。”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享年58岁。北京是孙中山转向革命的起点,也是他一生从事革命的终点。 唯独北京没有“中山路” 孙中山逝世后,为纪念这位伟人,全国各地都纷纷命名“中山路”。但当今作为首都的北京,城区却没有“中山路”。这有点令人费解。 其实,当年北京是有“中山路”的。1928年,天安门广场还未建,东长安门至西长安门之间 (今国家博物馆西北侧和人民大会堂东北侧附近)东西走向的街道就曾暂名为 “中山街”,后来又正式定名为“中山路”。 后因修建天安门广场,以及随着城市的改造和建设,东长安门和西长安门被拆除,于是将东单牌楼至西单牌楼的街道,包括天安门前的“中山路”,统称为“长安街”,又称“十里长街”,“中山路”这一地名便逐步消失。 { 链 接} ●前门火车站 前门火车站旧址是一座典型的欧式建筑,现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东南角。1924 年孙中山第二次进京以及病逝后其灵车又一次由前门火车站开往南京。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为商国事,坚持抱病进京,也是他最后一次到京。 1928年 5 月10日,一列“迎榇宣传车”自南京沿津浦铁路北上,在各大车站停靠宣传,同时也作勘路预演,直到5月21 日傍晚方才抵达北平。5月26日,孙中山灵榇南下,一共动用了九组专列。 ●湖广会馆 在北京骡马市大街东口路南,有一片精美的古建筑群,这是名满京城的湖广会馆。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此宣告成立。孙中山也曾数次亲临湖广会馆并发表演说,可称得上是湖广会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石大人胡同 石大人胡同又称外交部街,因明英宗时权倾一时的宠臣武清侯石亨宅第在此而得名。后此宅成为当时的迎宾馆。孙中山在京期间,迎宾馆一直中外宾客云集。孙中山在这里接见、会晤各国公使、政府官员、绅商、记者、平民,日夜操劳。 ●北京中山公园 1925年 3 月12 日上午孙中山与世长辞后,遗体送协和医院做防腐,停灵在当时的中央公园社稷坛北面的“拜殿”内,1925年3月19 日至4月1日,举行了公祭,这段时间有各界人士75 万余人前往祭奠。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中央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2 11:53 , Processed in 0.0700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