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本报第一时间专访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黎炳盛。同时,邀请省内专家对规划纲要以及未来中山发展进行解读及提出建议。 ●记者: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如何围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谋篇布局? ◎黎炳盛:“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在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个新”作为逻辑主线贯穿规划纲要始终。 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时期,是中山发展历程中极不寻常的五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多考验和挑战。规划纲要指出未来五年我市将处于打赢经济翻身仗关键期、竞争优势重塑期、区域协调发展深化期、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生态环境提升期、社会转型加速期,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中山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规划纲要围绕落实“双区”建设国家战略,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落实省赋予中山的“三个定位”,对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打造‘湾区枢纽·精品中山’”作出了全面系统的安排,设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五个维度共20项发展指标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20项定量指标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在经济发展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十三五”规划的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等指标调整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创新驱动方面,“十四五”将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调整为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纳入指标。民生福祉方面,“十四五”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调查失业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调整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人数,并增加了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绿色生态指标方面,“十四五”增加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指标。安全保障单独作为一类指标,包含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两项新增指标。 围绕融入湾区、创新发展、产业升级、双循环、深化改革、城市品质、文化发展、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人民生活、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11项重点任务。规划纲要在重点任务部分专设“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一章进行谋划部署。参与国内大循环方面,提出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力争“十四五”时期完成投资7000亿元。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提出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争取翠亨新区等周边区域纳入广东自贸区扩区范围。深化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支持企业组团“出海”,高水平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 ●记者:放眼当下城市竞合新格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当前,中山发展正面临“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未来五年我市该如何抢抓机遇,积极融入湾区城市群建设? ◎黎炳盛:为充分凸显“双区”建设对我市发展的战略支撑引领作用,规划纲要将“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全面融入湾区城市群发展体系”这一任务放在了11项重点任务的首要位置,从优化城市格局、完善交通体系、加强城市协作三个方面进行发力,凸显中山在湾区城市群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优化城市格局方面,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我们坚定不移推动城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加快产业梯度布局和城市功能科学划分,构建“三核两带一轴多支点”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完善交通体系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市将着力打造湾区西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建高铁、城际、地铁、高速、快线、港口等无缝对接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形成东承西接、南北贯通的交通格局,实现与珠三角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市内30分钟互通。为此,规划纲要部署了构建“三纵三横”铁路网、“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二环十二快”主干线快速路网、“2主2辅”铁路枢纽体系、“6+5”公路货运物流枢纽体系等重大交通网络工程。 加强城市协作方面,规划纲要提出携手推动都市圈建设,包括积极推动深中一体化发展、全面对接广州都市圈、共建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同时,提出要深化与港澳合作发展,包括加强规则机制衔接、加强创新与产业合作、加强人文交流交融等。 ●记者:“十四五”时期是我市打赢经济翻身仗,重振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的关键五年,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我们该如何发力? ◎黎炳盛: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也是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我市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由之路,重点从两方面发力。 一是科技创新。“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争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左右,以目标倒逼科技创新发展。为大力推动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围绕提升创新发展能级、强化企业创新地位、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构筑创新人才高地等领域进行任务部署。 如在提升创新发展能级方面,提出了融入湾区科技创新圈,以参与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共建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高水平建设中山科技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中山),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山科技创新园,重点建设中山光子科学中心和中山先进低温研究院两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等具体举措,以此来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 二是产业升级。“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上,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重点、路径和目标。制造业方面,提出建设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全国制造业一线城市的目标。服务业方面,提出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的目标,加快构建“2+3+4”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双核支撑、多区联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此外,我们还聚焦产业链发展和数字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的任务部署。 ●记者:社会民生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领域,“十四五”时期,我市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方面有哪些思路举措? ◎黎炳盛: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规划纲要顺应群众期盼,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改善民生、城市治理等方面做出了重点部署和具体安排,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提出统筹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聚力打造西江水乡生态振兴带、鸡鸦-小榄-横门乡村产业振兴带、岐澳古道乡村文化振兴带。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绿色兴农,做强做优水产、花木、特色水果等传统特色优势农业,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布局发展生态农业、民俗民风、古村遗迹、岭南水乡等主题游,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精品线路、农业公园。 促进民生改善方面,聚焦解决老百姓关注的教育、健康、文化等热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任务举措。教育领域,提出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80%以上,增加中小学学位14.4万个,新建改建扩建普通高中13个、中职学校10个。健康领域,提出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文化领域,提出打造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高品质文化引领型城市的目标,深入挖掘与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以及香山文化、侨乡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高标准建设大湾区博物馆、翠湾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力争引进百亿级文旅项目落地。 专家声音 丁力:激发内生动力 善用外部力量 “我们多年的区域经济研究表明,地方发展主要依靠两种力量支撑,一种是本地的内生发展力量,一种是外部的力量和机遇,两种力量能否互相支撑、形成互相促进的格局,十分关键。”原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长、现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接受本报访谈时表示。中山市“十四五”规划提出,把握“双区驱动”重大机遇,全面融入湾区城市群发展体系,他建议中山要重视并且用好这两种力量。 ■要看到中山的比较优势 丁力表示,中山在内生发展力量上,与周边同等梯队的城市相比,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传统产业的发展水平,有比较优势。这种多年形成的内生发展动力,一直支撑着中山的发展。 他说,从外部力量看,在央企、省级重大项目的布局方面,中山与周边城市比,落地的特大项目较少,他认为,这里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要素条件因素的制约。但如果抛开这些大项目去客观分析,中山城市的动力仍有优势,所以看问题要全面去看。但从珠三角产业布局看,也有一些内生动力和区位优势不足的城市,抓住了外部的机遇迅速发展,。这就需要及时研判形势的变化,及早抢占先机,获得中央及省级更大力度的支持。 ■研读“粤港澳大湾区”并发力 规划纲要专门提到融入湾区城市群,丁力建议中山既要融入珠三角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更要着眼粤港澳大湾区,做好与港澳深度合作的文章。他认为,中山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要用好这一资源,开展港澳合作。 怎样努力做好港澳合作文章?他建议在“十四五”期间,要深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在哪里,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认识要与时俱进,在合作中建立起中山新的竞争优势。要将与澳门、香港的对接合作,放在全省、全国的大局上来思考和布局,为全省、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中山贡献。 ■用市场化激发内生动力 对于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全国制造业一线城市。丁力表示,中山的比较优势,还需要进一步激发,才能真正解决发展后劲不足,经济增长乏力的难题。企业和政府要转变观念,使传统产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转型升级再难也要迎难上,在“十四五”期间,中山制造要加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格局中去发展。在多年积累的产业基础上进行补链,充分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从发展区域品牌入手,逐步改变过去依赖外部订单发展的惯性,从生产型企业转为市场型企业,打造一批能主导供应链体系的现代化企业。 曹夏平:当好大湾区科创“后花园” “更好地提升现有的产业集聚水平,扮演好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后花园’的角色,这是我对中山市‘十四五’如何实现定位发展的建议。”麻省理工广州创新中心主任、国际创新领域专家、先后任教于深圳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曹夏平教授受访时表示。 ■到“一带一路”中为制造业补链 “十四五”时期,如何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主动对接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从优化城市格局、完善交通体系、加强城市协作三个维度进行任务部署。曹夏平表示,中山在主动对接和融入上,要先扬长避短。例如推动“深中一体化”、全面对接广州都市圈,东莞和佛山有先天合作基础,中山有哪些比较优势,需要梳理中山的竞争优势。 “中山要以现有的产业为底子,更好提升现有产业的集聚度。”曹夏平建议。在他看来,中山的电梯、智造、照明、光学等产业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中山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可将目光放得更远,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还可以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吸引欧洲的大中小企业、亚洲的优质企业,与周边城市走出一条差异化路线。“在中山有不少优质的欧洲企业,最有代表性的是蒂森克虏伯,可以参考的模式是江苏太仓的‘德企之乡’。”他补充道。 ■当好大湾区科创“后花园” 曹夏平建议中山市通过成为“后花园”与深圳、广州实现优势互补。从服务中山产业的实际出发,在引入“高大上”科研院所的同时,更需要多引进一些匹配特色产业的院校落地科研平台,为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如中山的特色食品产业、精细化工产业,都有相当竞争力。科创的核心是人才,如何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上做文章,也需要找到中山的特色和优势,从政策和配套上推动。 他建议中山可以在特色文旅产业上发力。如深圳有华侨城,珠海有长隆,中山是否也有吸引人的“节目”,如通过发展特色的美食、现代化农业,形成中山的品牌,让大家在路过中山的时候能够留下来消费,为地方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彭未名: 打通镇域资源 让公共文化服务联动起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彭未名建议,要用好中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资源,打出中山的特色城市文化名片。同时要提升中山镇街的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打通镇域资源,形成联动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他说,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家乡,可通过大型沉浸式场景体验的方式,加强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打出中山的特色城市文化名片。他同时表示,在人均体育设施面积、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人均图书馆藏书量和文化、文物机构人员增长率等指标方面,中山不少镇区与市一级水平有差距。在缩小中山市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差距方面,他建议中山市除了加大各镇街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外,还应该在精准把握镇街居民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将各级优质的文化资源下沉到基层,并且整合镇域文化资源,让资源在各镇之间打通,形成联动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1 04:58 , Processed in 0.0780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