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山视窗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中山视窗 首页 中山资讯 本地新闻 查看内容

赶考“都市圈经济”:中山经济发展突围的战略破题

2020-10-26 11:31| 发布者: kenny| 查看: 429| 评论: 0

近日,市委召开了十四届九次全会,分析了当前中山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加快重塑中山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实现省委赋予的“三个定位”。当前,中山处于重振虎威的关键时期,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全会报告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回答了如何以当前面临基本问题为思考基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及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势背景下,深度参与“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抢抓“双区驱动”战略机遇,实现重振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

中山面临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发展中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从城市发展演变基本规律看,城镇化、工业化是其中绕不过的话题。随着人们对城镇化、工业化认知进一步深化,都市圈、城市群将是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主体形态。这意味着城市群、都市圈时代的区域经济发展、城市间竞争合作已拉开序幕。就此而言,中山要迎头赶上,实现赶超式发展,不能再错过这一波“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浪潮,要以只争朝夕、不骄不躁的赶考精神,赶考“都市圈经济”,重塑发展新优势,主动融入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实现逆势突围、高质量崛起。

■赶考“都市圈经济”是大势所趋、战略破题所需

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指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都市圈则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换言之,都市圈是城市群的硬核。城市群经济、都市圈经济是已经来临的风口。据专家估算,都市圈建设每年能为全国经济增长至少0.5到1个百分点的增长动能。更重要的是:城市群、都市圈作为城镇化空间形态面貌出现,对具备条件的城市而言,意味着城市群、都市圈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答题,越早越主动拥抱它越好。对中山而言,赶考“都市圈经济”不仅是大势所趋,还是发展突围所需。

一方面,赶考“都市圈经济”是用好形势和政策利好的前提条件。当前,对中山发展最大的形势与政策利好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省委提出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山处于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区,要发挥更大作为。二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区的“双区驱动”。三是计划建成开通的深中通道。深中通道开通后,深圳与中山之间通勤时间将缩短至半个小时。问题在于,上述形势与政策利好均基于城市群、都市圈的概念。甚至2020年省委、省政府公布的《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也提出要科学制定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等五大都市圈的发展规划。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在城市群、都市圈方面下功夫、做功课,则难以兑现用足这些形势与政策利好。

另一方面,赶考“都市圈经济”满足中山发展突围的战略需求。回顾历史可知,中山早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比重一度占到中山工业的半壁江山。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乡镇企业的基础之上,中山以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为依托,发展“一镇一品”的专业镇经济。可以说,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无论乡镇企业,抑或专业镇经济均适应了当时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中山的城镇化、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但最近十年,政治形势、经济形势,以及全球的技术形势均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原来的打法已经无法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形势。为此,中山曾提出把专业镇的升级版——“新型专业镇”,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但效果未达预期,经济逐渐步入困局。这折射出,以镇域为基本空间形态的城镇化、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已与时代脱节。中山要走出经济发展困局,实现战略破题,必须找到产业发展新的空间形态。此次市委全会报告谋划布局的七大重大平台、“深中一体化”等,回应了在城市群、都市圈时代,经济发展突围与高质量崛起的战略需求。

此外,中山具备赶考“都市圈经济”基础优势。一般认为,都市圈中的非中心城市要参与都市圈经济,必须具备若干条件。其中包括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具有承接中心城市产业疏解、形成产业协作关系的产业基础,以及在市场、技术、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对接。在这些方面,中山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最明显的优势是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区位,中山到广州、深圳、澳门的通勤时间均小于1小时,是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等三大都市圈的重要成员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产业基础等优势。这些优势都是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当然,这些优势也不应该成为孤芳自赏、裹足不前的理由,在城市群、都市圈时代,城市竞争的赛道上百舸争流,不被时代抛弃,关键看能不能将优势存量变现为发展增量,转化为主动对接中心城市、乘势而上的发展优势。不然,连拿到城市竞合的“入场券”都困难。

■重塑发展新优势,获得新一轮城市竞合“入场券”

就当下而言,中山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如何在“城市群经济”“都市圈经济”找到自己的定位与机会,重振虎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率先实现现代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贯彻落实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采取有效措施融入到“都市圈经济”之中,重塑发展新优势,获得新一轮城市竞合的“入场券”。

首先,城市基础设施要脱胎换骨,打好产城融合、都市圈一体化的基础。近十年来,中山在这方面的历史欠账较为明显,中山的城市框架中,乡镇元素多于城市元素,城市首位度不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框架没有完全拉开,导致湾区几何中心和交通枢纽的优势难以充分释放。为此,要加快构建高铁、地铁、高速、快线、港口等无缝对接的现代化交通体系,进一步强化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实现与珠三角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除了传统基础设施要脱胎换骨之外,包括5G基建、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在内的“新基建”也应取得重大突破,真正实现在公路、轨道交通、市政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等方面,与珠三角主要城市实现一体化。

其次,城市气质与营商软环境要焕然一新,消除融入都市圈的“软障碍”。在这方面,中山的基础比较好,尤其是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曾蝉联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其实,看一个城市到底是不是都市,很重要的方面是看精神气质,看城市的文明程度、精神面貌、人口素质到底是否具备城市的气象,看营商环境有没有达到城市的标准。要融入都市圈中,意味着思想观念、营商环境等软条件、软环境要与都市圈中的重要城市处于相当或者接近的水平。在这方面,中山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比如,我们部分市民小富即安的心态、文明素质、思维方式、理念与等与湾区内主要城市尚有差距。只有软环境、软实力达到了相应水准,才能清除融入都市圈、城市群的“软障碍”。

再次,加快形成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最近几年,中山的专业镇经济,路子越来越窄,面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这里面有比较复杂的原因。比如,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程度低,信息化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有限,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没有形成有机配合,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下,镇域经济要素整合能力有限等等。但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重大的产业发展平台。中山产业发展未来的方向是以推动七个重大平台落地落实,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要以重大平台为载体,主动承接珠三角主要城市产业溢出,推动制造业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逐步形成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

最后,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努力成为湾区西岸的产业化创新枢纽。一般认为,只有从0到1才是创新,其实并非如此。从0到1是创造。从1到100是创新,从100到100万也是创新。就目前而言,中山可以有从0到1的创造,但从0到1的原创性的创造,不一定能成为中山创造创新的主体部分。中山的创新更应该是聚焦从1到100,以及从100到100万的产业化创新。从中山的基础和都市圈定位来看,中山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要着眼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化创新的枢纽城市。只有这样,才能与珠三角主要城市在创新领域形成错位互补关系。对于产业化创新而言,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培育创新性的领军企业,引进优质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高端人才就显得至为重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网站地图

GMT+8, 2024-4-16 14:39 , Processed in 0.06981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