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岐江河两岸水上居民木屋随处可见,居民生活环境艰苦。 图片由中山市档案馆提供 ![]() 莲峰新村周边已崛起一幢幢新式住宅楼房(图片摄于2019年9月24日傍晚)。本报记者 文智诚 摄 ![]() 经过二十多年的岁月洗礼,如今的孙文纪念公园自然生态风光越发诱人,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本报记者 文智诚 摄 1983年底,中山撤县建市,从“农业县”向“现代都市”转变的同时,中山民生建设不断升级。 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山常住人口新增7万人。一位安家在中山的新业主说:“觉得中山很安全,生活气息浓厚。” ●从“有其屋”到“优其屋” 1981年12月,莲峰新村新建20幢楼房落成,成为中山继第一个商业房地产楼盘岐江花园之后,又一个商住小区。 1987-1993年,中山市兴建柏苑新村、江畔新村、松苑新村和竹苑新村,总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安置城区住房困难户和侨房腾退户,基本解决城区人均住房面积6平方米以下的困难住户,城区人均居住面积超过13平方米。 有媒体评论说,用柏、松、竹、桃等国人喜爱的植物来为解困房住宅小区命名,是寓意居住在小区内的居民生活四季美好。 1997年10月9日,中山摘得“联合国人居奖”,无疑,这是对中山“住区建设与管理可持续发展”最大的肯定。 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中山不忘宜居底色,在住房保障方面不断探索,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2005年1月12日,中山市政府在居安苑举行解危解困住宅小区竣工暨钥匙交接仪式,安排给430户石岐城区生活低保户、住房困难户、危房户家庭居住。 截至2018年,中山累计投入13.1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1.26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2846户,发放租赁补贴2641户。 放眼今日中山,城乡处处,现代化住宅小区遍地开花。随着住房保障货币化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及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加快建立,全体市民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指日可待。 ●持之以恒“护生态”“保宜居” 1986年,中山制定改革城区垃圾清运制度,规定垃圾实行塑料袋包装,定时、定点收集。1987年,获广东省卫生先进城市称号。1990年12月,晋级广东省卫生城市。 1993年10月1日,紫马岭公园建成开放,占地88.5公顷,是天工与人力交融、游憩与生态并重的城市郊野公园,系当时广东最大的生态公园。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十大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生态市”……20世纪90年代起,中山几乎囊括了国内城市建设领域的所有荣誉,成为全国中小城市建设样板和考察热点。 2001年国庆期间,前身为粤中造船厂的岐江公园建成正式对外开放,开启了国内工业废弃地改造与利用的先河。漫步岐江公园,时常能够见到铁轨旁玩耍的小孩、拍婚纱照的新婚夫妇、休闲散步的一家几口……在这城市绿地中尽情徜徉。 2018年10月15日,中山获得森林生态建设领域含金量最高的荣誉——“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19年,中山被评定为“中国气候宜居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获得国家气候标志的地级市。绿色宜居,一直是这座城市的特质和符号。 “和一线城市相比,我们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保有绿水青山,就是我们引以为傲的金山银山。”中山环保人士风峰如是说。对于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初心,中山一直在线。 (本文部分文字资料参考来源:《敢为天下先——1978-2018中山改革开放40周年发展成就影像集》)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1 22:20 , Processed in 0.0702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