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视窗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中山视窗 首页 中山资讯 本地新闻 查看内容

拓展产业走廊 促进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2020-4-22 16:35| 发布者: kenny| 查看: 555| 评论: 0

珠江口两岸长期呈现“东强西弱”格局,在经济增速、产业集聚、科技实力等方面,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门经济圈远远落后于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经济圈。作为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战略性通道,深中通道已于2017年6月动工,待建成后,将是继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之后第四条横跨珠江口的重要通道。深中通道将大大缩短中山与深圳等东岸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弥补港珠澳大桥的缺陷,真正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促成两岸经济协同发展。

■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背景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规划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此,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强调,中山要把握“双区驱动”战略和深中通道建设的的重要窗口期,积极拥抱大湾区,主动对接深圳,以更大格局谋划发展,以更大平台引育产业。近期,《关于重振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的决定》提出,沿三角镇、民众镇、翠亨新区和南朗镇滨江滨海地区,对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共建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布局高端制造、科技研发、健康医药、文化旅游项目,做好山、水、海文章,打造高品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和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深圳—中山创新轴的首要承载区。

■未来十年形势预判

(一)规划、土地等历史遗留问题待解决。长期以来,“市管镇”模式导致发散式的小城镇发展格局。中山建设用地规模缺口大,规划冲突现象频发。去年,中山市开始下决心整治土地规划乱象,成立市自然资源局五大分局,收回25个镇区的规划编制权限,严控房地产用地供应,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保障。然而,备受诟病的土地资源碎片化并没有完全解决,仍将在“十四五”期间制约产业走廊建设。现状建设用地已达670平方公里,而2020年版土规中还有大量用地被纳入复垦区,使得中山成为减量规划的城市。在新增用地指标紧缺、大量项目亟需用地规模的同时,却有大量存量土地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可利用开发土地碎片化的问题,严重制约土地的规模开发、集约利用和重大项目落地。

(二)深中通道的时间窗口很有限。深中通道预计于2024年建成通车。待建成后,深中通道将是珠江口中段重要的过江通道,但并非唯一。根据珠江口跨江通道规划布局,现有黄埔大桥、虎门大桥、南沙大桥、港珠澳大桥,在建的有深中通道、深茂高铁,未来十年规划新增港珠澳大桥深圳支线、深珠通道。深珠通道设计公铁两用通道,即公路+高铁(城际)复合隧道,其中,深珠城际铁路通道将承担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2种功能,预期2030年建成通车。随着珠江口立体交通网络越来越完备,深中通道将面临被替代的可能,必须要“小步快跑”。只有把握住中期的过江通道空档,加快构筑深中产业拓展走廊,才能有效避免中长期的同质化竞争。

(三)须提前思考“虹吸效应”与“溢出效应”。自2013年起,中山的发展势头明显减弱,与周边佛山、东莞、珠海、江门差距不断拉大。其中,东莞市最早谋划发展模式转型和创新,2001年即提出开发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现已进入规模递增阶段,2019年实现税收约163 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23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 5400 亿元。相比之下,2003年,中山提出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开发建设,时至今日东部环湾地区建设仍不理想,整体发展质量不高。深中通道建成后,深圳凭借更高的城市发展能级和品质,将率先集聚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进一步强化金融、物流、跨境电商等现代服务业,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总部,留住研发技术、时尚设计和营销渠道等核心环节,逐步释放中低端的服务配套和制造环节。对中山而言,深中通道建成后头三年的虹吸效应远远大于溢出效应,在2027年之后才会逐渐转为溢出效应为主。

■下阶段对策思路

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将极大促成珠江口西岸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等快速流动,中山应抢抓转瞬即逝的战略机遇期,发挥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主动脉作用,赢得在大湾区建设与发展中的主动权。

(一)适度调整城市战略方向。按照原有设想,翠亨新区为参与湾区建设的主阵地,火炬开发区为创新发展主引擎,岐江新城为城市未来的新客厅,三者组成自东向西长约30公里、平均宽度约5公里的狭长地带,彼此之间无法形成的犄角态势。如果中山只专注强调东西向发展,一旦深中通道与中江高速全线贯通,深圳经济辐射有可能直接穿城而过,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将无从谈起。中山环湾布局向东发展与广州南沙、深圳前海、东莞滨海新区建设等遥相呼应,深中通道开通后,中山与三个城市将进一步紧密连接。中山应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主动拥抱“双区战略”,借鉴学习珠江口东岸先进经验,积极对接广深“双核”,重点打造“深圳前海-中山东部(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民众镇-三角镇)-广州南沙-东莞滨海新区”的闭环生态圈,制定更为开放包容的政策,构筑更加完备扎实的产业链,形成错位互补。

(二)推动重大发展平台空间整合。中山作为仅有1800平方公里的地级市,却有25个镇区,易出现“产权模糊、责任朦胧”问题。重大发展平台建设须统一协调发展,谨防“齐抓共管”实则“不抓不管”。如岐江新城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却分别属于东区、石岐区、火炬开发区和港口镇,建设指挥设在市自然资源局,建议探索岐江新城区整合并划入石岐区,由石岐区负责开发建设。翠亨新区与火炬开发区、南朗镇在行政区划上存在交叉重叠,部分领导班子又由火炬开发区、南朗镇兼任,建议翠亨新区起步区(马鞍岛片区)整体划入南朗镇,翠亨新区与南朗镇合署办公,采用“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可参考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推动中山九大产业发展平台协调发展,以火炬开发区为核心,研究火炬区统筹民众园、三角园,作为全市“飞地经济”的先行试点,其中,火炬区主抓经济发展,三角镇、民众镇主抓公共服务。

(三)促进东岸科创与西岸制造融合。加强珠江东西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产品、技术、人才、项目、资本等创新要素的对接和融合发展,实现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紧密相连。全面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重点增强对深圳、广州、香港等地科技创新力量的承接,联合打造科技创新圈,高水平建设中山翠亨科学城,争取一批国家重大科研设施、重要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大型科研仪器等标志性项目落户。紧抓国家支持珠江西岸集聚攻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契机,加紧实施“5321”工程,在湾区东部(翠亨新区、火炬区、南朗镇、民众镇),集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智慧健康医疗产业。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投资、贸易和技术等深度合作,培育和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产业项目,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进而形成“世界科技+珠西制造+全球市场”新格局。

作者惠利供职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高超平供职于政协中山市委员会办公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网站地图

GMT+8, 2024-4-29 04:36 , Processed in 0.06966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