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薄浮雕大师卢小华。 ![]() 金丝楠木薄浮雕局部。 ![]() 金丝楠木纹理美丽、有特殊的香气。 ![]() 卢小华雕刻用的刻刀多达数百把,现场很震撼。 开栏语:“人居室中,饮食卧起,皆需器具,惟匠人造器,劳心力,费时日,其成不易,用器之人,应知爱惜,不可任意毁伤也。”如今的时代,中国人对品质的重视前所未有,出国门,扫洋货,皆因品质。无论工业时代如何发展,机械程度如何提高,造物核心的人的因素始终存在。而众多奢侈品的存在也是因为其中蕴含了工匠精神。虽然我们已经无法回避造物过程中的机械存在,但工匠精神依然存留。中山日报特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匠人·匠心,择一物,了一生。找寻中山工匠,书写工匠故事,探寻人与物的情感互动,工与匠的相生相融,以物照人,以人照物,为中山制造助力品质精神。(冷启迪) 评价 “我进入了禅定的状态,忘我地在作品前驻足了半个小时。卢小华的创作如此贴近宋元名作的风神面貌,他在1-2毫米的厚度上雕刻出四五个层次甚至更多的层次转折,他的薄浮雕工艺是前无古人的。”国内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第一次在中山看到薄浮雕时给出了如此高的评价。 “太漂亮了!即使雕刻作品的细节被放大了5倍,作品人物的面部表情皆眉眼生动传神,雕刻师以刀代笔,在深度不足2 毫米的空间上精雕细琢,完全凭着感觉来创作,更说明了其技艺的精湛。”代表国内艺术出版最高水平的雅昌文化集团出版了厚达 400多页的《薄浮雕》艺术大书,其副总裁张东在翻看样书时感慨不已。 痴迷 有时会在睡梦中爬起来进行创作 “我雕刻的时候,不喜欢任何人打扰。如果做的过程中,有人叫我,我会发火的。我每次要工作的时候会交代他们,不要打扰我。我会到一个单独的房间里工作。”没想到个子小小的、看上去弱不禁风的卢小华在工作时候是如此专注和专横。 和平常人比起来,他是那么的其貌不扬,正如五觉斋主郑华星每次打趣他都说:“卢小华走在路上,不会有回头率,警察倒是要多看他两眼。”而正是这小个子,创作了在业内令人拍案叫绝的系列薄浮雕金丝楠作品。 当第一次看到卢小华的薄浮雕作品时,王鲁湘忘我地在作品前驻足了半个小时。“他的创作如此贴近宋元名作的风神面貌,进一步发挥绘画中的空间层次,他在1-2毫米的厚度上雕刻出四五个层次甚至更多的层次转折,他的薄浮雕工艺是前无古人的。” 这么充满神韵的作品的创作得益于卢小华忘我的投入。他谈到自己的创作,语调不由自主就高了起来:“有时候走路都会想,偶尔我看到一些好的东西,比如树木、房子啊,是我想要的,我会马上赶回去,把自己想到的雕刻下来。”卢小华说他一拿起刻刀,就感觉不到身边任何东西,会全身心投入到雕刻中去。 这种忘我的投入有时也不免遭到老婆的责怪。他说,创作的时候,晚上睡着觉,脑子里还会不断地闪现出作品,特别有时朦朦胧胧要睡着的时候,会突然闪现出自己想要的效果。那时他就会突然爬起来,去看作品。“我老婆都说我发神经了。”他记得有一次晚上12点多,刚睡下又爬起来,到工作室刻到凌晨三四点钟才去睡觉。到第二天早上醒来看作品,真的就是自己想要的效果。 随心 力求能做到顺应自然 和其他人雕完一幅再雕一幅不同,卢小华的创作有时会一批作品同时开工,自己感觉哪里有状态了,就从哪个地方先开始动手。“只要我感觉到哪一部分是我想要的、能够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我就动手先雕刻那部分。”他说自己在雕刻《十二月令》系列作品时,就几乎是同时开工的。“我那时雕刻不完全按照顺序雕刻。要看当时的心情。比如农历八月时节,我们当地的桂花开了,我就天天雕“八月令”。那时我会天天去闻桂花香,闭着眼睛去享受那种感觉,然后把这种心情融入到雕刻中。我慢慢就感觉能达到随心所欲。” 在卢小华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树木、房屋和人物,他不是简单地重复雕刻,而是力求每一个细节都有变化。“我雕刻过程中力求能做到顺应自然,比如树木的变化。因为大自然东西生长得都是随心所欲的,没有完全两片一样的树叶。我在雕刻中就努力去表现这种变化,而不是简单地重复雕刻。一开始还做不到,还是有个框框,后来就好很多了。” 有时候雕着,发现感觉不对的时候,他也会放下工具,缓一缓再来。从来不强求一气呵成,更注重慢慢找感觉。 工具 数百把刻刀都是自己制作 卢小华张开手掌时,记者发现他的手指短粗有力。手上全是老茧。他说雕刻时,整个手都在用力,后面三个手指按在板上固定,拇指和食指用力。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卢小华摊开他的刻刀,长长短短摆满了半张桌子。他说这才是一部分。如全加起来,有两三百把。一些简陋的竹节刀把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他说这就是用江南随处可见的路边竹子做的。“用竹子做刀把捏起来很舒服。我有时走路时发现,这根竹子长得不错,竹节很漂亮,就拔一根来做刀柄。竹子还有一个好处,不容易划伤手。” 好的工匠都会自己做工具,卢小华也不例外。“买来的刀子不好用,只能试着自己做。刀的软硬度,怎么样的凹凸度,只有自己才知道。”他的刻刀选材也是非常多样,有风钢、白钢,甚至缝纫机的缝衣针都可以拿来磨成刻刀。 学艺 17岁入行靠悟性和勤奋走到今天 卢小华出生在浙江临安,祖籍东阳,东阳木雕驰名全国。他16岁到东阳亲戚家玩,看到有人做木雕,非常感兴趣。他从小学到初中就喜欢画画,以宫廷画、国画为蓝本。小学时候,还喜欢用泥巴捏小老鼠吓女孩子。 17岁时他不愿意读书了,开始去东阳作坊拜师学艺。聪慧的他学了8个月之后,就超过很多学了两年的人,靠的就是自己的悟性和勤奋。师傅对这个徒弟也看在眼里,当其他人下班了,师傅会叫卢小华留下,指点一下不对的地方。学徒两年多,他就把师傅能教的都学会了。 学木雕时间漫长,回报率很低,学徒又没什么收入,父母一直不同意卢小华继续学,每次回家,都会在耳边唠叨,叫他不要再回去了。“但我太喜欢了。每天晚上做梦都会梦见自己在做木雕。加上我奶奶支持我,就坚持了下来。” 为了多学手艺,卢小华出师后就到当地出名的公司和作坊去应聘。有时几个月就换一个地方,全面地去学习木雕的各种技艺。“我听到哪个厂里有老师傅手艺不错,我就会进去,学习他们的技法,一年可以转五六个公司。后来每个人都知道我了,很多人上门来找到我做木雕。” 如何才是一个合格的工匠?卢小华认为,一个合格工匠是把自己的精神跟灵魂赋予到这个作品上面,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如果只是简单去仿照或者抄袭,这算不上合格。他还不断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技艺,如竹雕、玉雕、石雕、牙雕,还有微雕中的薄翼雕等。通过学习它们的层次、技法,融入到自己的技艺中,使得自己能够在原来木雕上面再深入雕刻几层。 传承 他在静静地等待那个学艺有缘人 看卢小华薄浮雕作品,于方寸中展现无限广阔天地。作品中的人物,虽然脑袋仅有绿豆粒大小,却还要雕刻上表情,这完全得益于多年积累的功底。“这些雕刻需要眼睛和心结合起来。老天给了我一对好眼睛,虽然雕刻了这么多年,但是视力很好,能够看清楚细微的变化。” 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卢小华与郑华星在浙江东阳相遇,两个人就像冥冥中注定一样,一拍即合,然后就开始了创作《十二月令》。 在行业里打拼了二三十年,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卢小华说他说如今想好好收一个徒弟,能够把薄浮雕的技艺传承。“现在也有助手,都是手把手教的,但能够独立完成的很少。我一直在找徒弟,但也不着急,真正到有缘分时,这个人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了。” 他收徒很看重人的悟性。他说,技艺的传承更多是靠悟性。“你让我很全面去说这一刀到底用了多少力度,刀头的斜度多少,很难完全说出来。特别是有意境的刀法,都是靠自己的悟性去感觉。” 该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呢?卢小华很自豪地说:“我的雕刻是一种再创作,与原画有一些区别。原来的题材给了我启发,但是我雕刻的作品,细部的呈现,都是有自己的创作在里面。我所有的作品里面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现在的社会太浮躁,我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了作品,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看的人都能够静下来,心太浮躁的人是看不进去。必须要静心,才能真正欣赏、感悟薄浮雕之美。” 名词解释 薄浮雕 浮雕是雕刻的一种,雕刻者在一块平板上将他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来,使它脱离原来材料的平面。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分成浅浮雕和深浮雕。 薄浮雕脱胎于浅浮雕,据独创者卢小华介绍,他的薄浮雕广泛吸收了木雕、玉雕、石雕、牙雕等技艺,加上自己悟到的独特表现技法,使得此类木雕能够在浅浮雕基础上面再深入几层。使得作品呈现出來的层次感、立体感、透视感更强,更有神韵及文人气质。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1 02:53 , Processed in 0.0681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