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易在画画。 ![]() 绿树成荫。 ![]() 院子里的茶座。 ![]() 微景观。 ![]() 陶罐改成的盘景。 清代“玩主”李渔一本《闲情偶寄》,包罗万象,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文字清新隽永,叙述娓娓动人,读后留香齿颊,余味道无穷。《闲情偶寄》不仅熏陶、影响了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一大批现代散文大师,开现代生活美文之先河,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焚香、品茗、听雨、赏雪、候月、酌酒、莳花、寻幽、抚琴,也影响至今,成为今人雅致生活的“标配”。中山沙溪,也有一位李渔本家的闲人——李易,深受传统文化浸淫,以一己之力打造理想的“桃花源”,命名方园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应自然而生的野趣 认识李易纯属偶然。在第八届书展上的“爱莲说”艺术鉴赏沙龙中,许多丹青画友不仅前来捧场,还现场挥毫作画以飨观者。但见一男性着墨者,个头不高,小平头,穿着平常,三笔两画便于横幅宣纸的左下方处勾勒出一叶飘渺轻舟,轻舟上,一老渔翁披蓑戴笠,手握细长竹鱼竿,一结一结地往高远天际延伸过去直至消失。两只鱼鹰静静伫立在船头,苍茫云水间,一群飞鸟若隐若现。整幅画作,寥寥数笔,余大面积留白,寂寥、空灵、辽远。 画者似乎深谙少胜多、聊胜于无的禅机,站在旁边观画《独钓一江水》,气不敢大喘,在落款处,知道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画者名李易,本想前去讨教,却碍于唐突,从别人处要了联系方式,等待日后相访。 那一天,《独钓一江水》打动了我,自然也引起了我对作者李易的好奇和欣赏。先潜伏在微信里,看他不是在工作室方园居里品茶作画,就是在野外闲逛写生,顺便拾点“破烂”回来捣腾成艺术品。无论做什么,都让人呼吸到了他的闲情逸致。我热爱和闲人交往,在他们身上有难得的单纯和从容。而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更需要一个闲字,只有闲下来,静下来,才能产生作品。隔月之后,终于踏上了寻找闲人的道路。 闲人李易的工作室坐落于沙溪市井闹中取静的一座山头,说是山头,其实就是一块有点坡度的林子,临街仅逾百米,前有商铺林立,后为村屋包围。然而,主修园林设计专业的李易就在这嘈杂、逼仄的弹丸之坡上一手打造了他的世外桃源——方圆居。 青砖铺路,院前屋后繁花绿草、竹台水榭,流水淙淙,颇有回归乡野的美。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式庭院设计如今炙手可热,但油腻的脂粉气却无处不在,匠气有余,灵气不足,但方圆居细节之处多是应自然而生的野趣。他的工作室就在用合金板材搭建起来的一处小平房,由古旧的镂空木雕屏风隔离出几个小间。主室稍大,系主画室和展厅。其余小间则作茶室、书房等用。和所有喜书善画者一样,展厅四壁悬挂着李易自己的画作,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每一幅都诗意盎然、禅味十足。他的工作室没有窗户,竹亭水榭便是他的窗,而在后半间的画室,同样是开放自然的空间,全屋用干枯的竹子搭建,竹林婆娑亲人,他每天便于此提笔习画。“每天都有小动物和我做伴”,李易笑言,而他所说的小动物,无非是蜘蛛、蟑螂、老鼠之类,他也不觉侵扰,由它们而去。谁又能想到,在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垃圾场,但是运送垃圾的车辆就整整超过了20车呢? ■方寸之间别有洞天 “坐下来饮杯茶先”。对于李易来说,喝茶是第一件大事。茶台就是一块普通木板,木质的座椅曲里拐弯,形状各异,仔细一看原来是藤条、树根以及木板自行拼制而成。茶盘是一块从山溪中拾来的大又平的石头,一个陶泥捏成的小老头跷着二郎腿怡然于石上,宛若茶仙。而盛茶的则是一截竹筒中间竖劈下来的半圆竹简,茶盏是他从四处淘来的古旧器具。茶台上散落着别人送与他的几粒野生板栗,与女儿亲手编织的藤条收纳碗,倒也意趣横生。 茶香扑鼻,气定神闲了,再细细打量这拙朴清雅的方圆居内部,才发现每一个可见可不见的角落里竟都藏着野趣。一枝颓废的残荷、几条盘虬卧龙般的树根、一个废弃的腐乳陶罐、一堆干巴巴的松球以及一束风干的椰子花和被鸟主人废弃了的小窝……它们有的被随意放置,若无慧眼,极易错过。有的则被主人巧妙组合成为一处别致的景观——残荷在古旧花瓶的怀抱里寻找到了慰藉;一串风干的葫芦娇滴滴地缠绕在老树根脖子上,像一对风烛残年却恩爱如初的老两口;糙人的松果被漂亮的茶盏高高供起,乡间废弃的捕鱼、虾竹篓,负责包围昏黄的灯泡,如豆灯光透过斜纹格子,斑驳之中营造出怀旧的气氛。李易说这些东西都是他平日里去乡间野外采风写生时拾回来的,因为觉得有趣。 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洞天”作品,说是“洞天”,其实就是在一个老缸瓦的罐身上开一个窟窿,上接灯光,下注水养鱼,然后装置一些山石、绿植以及公仔,从而营造出了一个雅致的微型景观。为何会有如此创意?李易说也是他“捡破烂”的收获,在乡间闲转时,他经常发现一些破了小块或者缺了角的瓦罐,虽然已不能作日常生活所用,但遗弃在那里也相当可惜,能做些什么呢?职业习惯令他开始捯饬这些“破烂”,破了一半的,他就用来做绿植花盆,自然和谐,十分养眼,破了个洞的就用来开辟新的空间。“我们所有的生活空间,大如一个商场、屋苑,小如家庭角落以及这样一个瓦罐,都是一个独立的空间,都有阴阳五行的元素,金木水火土,灯光就是火,陶罐本身就是金,山石就是土,绿植就是木,流水也有了,这就是一个缩小版的自然世界。” 因为瓦罐内的光全凭灯光照射,李易还专门跟从台湾老师学习了色温技术,“生物的成长需要合适的光线,早晨和黄昏是生物最喜欢的光线,比如那时的色温有400至500,而上午和下午就达到了1000,中午就达到了5000,所以所有洞天里的光线大概都会调到400左右,”要想闲得有品质,不仅需要境界,还需要本事。李易的研究精神让洞天内的植物从水中婀娜而出,翠嫩欲滴,不得不让人想起杜牧的诗句:“绝艺如今天下少,闲人似我世间无。” ■“锡”字去“金”存“易” 除了喜欢捯饬旧玩意,他还喜欢收集紫砂壶、茶叶,弹古琴、吉他,学习二胡、小提琴、钢琴,虽然其丹青作品已经让人叹服,但毕竟籍籍无名,靠画画换不来几个钱,更何况他热爱的东西有些也是烧钱的主儿,闲人李易是如何赖以生存,还优哉游哉的? 李易拿出了一张牌坊的设计图,原来,庄严华丽的沙溪“中国红木家具之都”大牌坊竟是李易设计建造的,他还给我们看了一些私家别墅和食肆里的园林设计图,例如长江美食城和假日广场假日街的园林设计。“中山设计师联盟也是2010年在我的倡议下成立的,之前设计费用都是打包在工程费里,客户不买账,但是从那以后,大家就开始接受设计这个理念,为设计埋单了。” 李易说自己一开始做设计也是没日没夜地加班,但干了几年发现,这样不行!身心都受不了。而他学习国画的北京老师也劝告说,设计固然是求生之道,但也不要忘了画画。他决定换一种模式:接一单工作,赚点钱,就休息几个月,然后再去接活来做。“钱够吃喝生活就可以了。欲望少,就没那么辛苦。”难怪低调如他在江湖上混迹多年,却从未显山露水。 李易说他本名李锡桥,将“锡”去“金”存“易”,有因亦有缘,“有天做梦梦见正在写生,一老人前来问名,我便虚晃一枪答名叫李易,老人之家直叹说好名!好名!从此以后就用了李易作为艺名”,或许一个易字,更反映他的人生与创作理念。无论绘画、书法抑或是设计,不愿意受市场的束缚和捆绑,自由随性,潇洒随意。 和我一样,每一个走进李易和方圆居的客人,都会艳羡无比地在朋友圈发一通感慨,这种感慨不仅是亭台水榭、小径通幽所带来的感官享受,相对于北方皇家庭院或者江南贵族园林,方圆居显然不够精致;他们艳羡的是李易生生不息的生活智慧和艺术情趣,艳羡的是一介布衣的贵族精神生活,把破烂当宝贝,把动物当朋友的纯真童趣。然而,现在它们都去哪儿了呢?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1 02:58 , Processed in 0.0670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