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阜沙青年简朴的婚礼。 受访者 供图 ![]() 《阜沙镇志》主编老裕华对阜沙的风俗民情特别熟悉。 婚丧嫁娶、孩子满月、乔迁新居、子女升学……如今社会请客送礼名目繁多,许多人不堪这笔“人情债”的负担 。而居住在阜沙镇8村1社区的本地人,已经快20年没有这方面的烦恼了。 连日来,记者在阜沙镇走访了解到,近20年来,遇到红白喜事,村民之间互相不收受礼金,顶多是象征性地收下三元五元或十元,剩余的退回。这种“新风俗”非但没有使乡亲关系疏远,反而变得更加和睦。 ■陋习没了,烦恼也没了 “有很多朋友是其他镇区的,每次宴请,都得按照当地的习俗送去礼金,但在我们阜沙、古镇等镇区的亲朋好友宴请时,一分礼金都不需要,轻松很多。”丰联村村民梁生华说。 “其实,阜沙村民在收礼送礼历史上,一直都很文明,20多年前,送去的礼金,主人也只收一半,退回一半,后来有先富裕起来的人,宴请村民的时候就完全不收礼了,慢慢地,这股风气就传到了每一个村落,直到如今。”76岁的阜沙中学退休教师、《阜沙镇志》主编老裕华告诉记者,没有了这种陋习,无论主客都少了很多麻烦,要在以前,每逢红白喜事都要专门摆一张桌子安排两个人写礼单、记账,村民来了首先排队送上礼金,事情非常多。 ■收礼轻,宴请也可以简 据老裕华介绍,如今,阜沙本地人办红喜事时,也会送去红包和礼金,但只是象征性地收礼金。一类是,主人收到红包后,在手里掂量掂量,然后将红包撕开一个小角,表示心意已领,然后再完全退回给客人;还有一类是,主人会收下三元五元或十元,不需要记账,然后将剩余的退回给客人,表示“礼轻情意重”。 当然,在办红白喜事宴请宾客时,也是一切从简,量力而行,没有人埋怨。 “村民之间互不收礼,这是我们阜沙镇延续了多年的文明乡风,而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来说,就更加严格要求,谁家办喜事,必须先报备,通过后,再按照市纪委、镇纪委的相关规定,无论红白喜事,都要从俭,不收礼金。”阜沙镇文明办副主任陈华辉说。 ■随礼出钱不多 但帮忙出力不少 不收礼金的传统在阜沙镇扎根了近20年,而村民之间的关系则更加密切了,也在互帮互助中变得和睦了。 生孩子送鸡蛋,结婚帮忙张罗……不一定非要送礼金,这些小礼物、暖心行动也是表达邻里乡亲间感情的重要方式。大有村党员委员冼权国说,前不久,大有村一户人家办酒席,村民都主动来帮忙,有的帮忙搬桌椅板凳,有的帮忙洗碗洗菜,村民之间关系非常融洽。 “在喜事的办理上流行新办,在丧事的办理上遵从节俭,经济富裕的不铺张浪费,家境不宽裕的也不会感到低人一等,这就是阜沙镇文明乡风的核心。”陈华辉说,这类健康风尚已在全镇蔚然成风,百姓都已自觉遵守,无需政府监督。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8 03:13 , Processed in 0.0754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