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邻近港澳、有着众多港澳乡亲的中山县借力外商投资,迅速发展起“三来一补”企业,并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1979年中山纸箱厂成为全县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引进电子加工装配生产线,新设电子车间,生产收音机。而同一时期,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浪网镇(后并入民众镇)也在大沙田里新建起了一间“三来一补”企业——新华手套厂。 如今新华手套厂早已关闭,所在工业区也已废弃,知道新华手套厂故事的人也渐渐淡去。记者近日走进这片“出发的地方”,探寻当年的这块热土和人事对如今的民众乃至中山的精神意义。 ![]() 民众镇多宝工业区厂企连片。当年“三来一补”的星星之火,让我市招商引资、办企创业的热情成燎原之势。记者 余兆宇 摄 大批农民洗脚上田成工人 2018年小满当天,在鸡鸭水道流经三角镇和民众镇之间的交界处——浪网,记者看到了新华手套厂旧址。这是一片被遗忘的工业区,成片的厂房已空无一人,房顶、墙壁、地面、围墙几乎都隐没在绿色的攀爬植物中。40年前这片热土,吸引了周边村庄许多洗脚上田的农民——当工人。 何为“三来一补”?指的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三来一补”企业主要的结构是:由外商提供设备(包括由外商投资建厂房)、原材料、来样,并负责全部产品的外销,由中国企业提供土地、厂房、劳力。 新华手套厂就是典型的三来一补企业。其厂址就在当时的浪网镇上网村,这个大沙田区里的农业村,工业几乎为零。1978年,时任浪网镇党委副书记的郭柏年,从县里听到了鼓励办工厂的消息后,就找到了香港乡亲陈广球,鼓励他回乡办企业。当年,陈广球就与港商刘利友合作,在上网村办起了新华手套厂。工厂所有原材料、机器、技术都由香港进口,产品也全部出口到香港。1979年7月1日,该厂第一批4万打皮手套出厂远销国外。 带着我们去看废弃厂址的老员工周洪国说,当年一个熟练工月工资40—60元,加上加班费,有时一个月可以有近百元。这个收入比当农民高多了,因此周边村镇的青年都争相进厂。手套厂的兴旺带动了众多企业前来浪网开办。据资料显示,到1985年浪网镇已办起手套、皮鞋、织布、服装等10家工厂,安排3000人就业,占全镇劳动力的1/3,工业生产值达3000万元,利润40万元,1988年该镇镇村工业增至33家,工农业总产值10595万元。 中山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是从”三来一补”起步,但这个阶段只是很短的尝试,在1984-1987年就转为直接利用外商投资为主的“三资”企业。直至1988年以后,广东省进一步下放外资审批权,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鼎盛时期,我市众多的加工贸易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额达6成以上。中山开始注意把外商投资的重点引导到发展材料基础工业和技术先进型工业、出口创汇型项目上;另一方面,加强对“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服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山成为珠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四小虎”之一。 2010年“三来一补”走转型之路 随后新华手套厂与这些改革初期的三来一补企业都经历了各种股权、承包、转型。企业与生态的矛盾也被重视起来。 2000年,因担心对鸡鸭水道水源的影响,新华手套厂与其所在工业区的其他企业一样,陆续被关闭了。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制造业的逐渐发展,“三来一补”的企业结构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不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的发展要求。2008年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外贸企业也受到了冲击。金融风暴为所有的外贸企业上了一次“风险意识课”,中山市政府开始鼓励和扶持我市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2010年,为加快推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支持来料加工企业原地不停产转型为外商投资企业或其他类型企业,中山市出台了《关于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操作意见》(以下简称《操作意见》),通过工商、税务、国土、海关、检验检疫、外经贸等部门的政策联动,使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仅2010年上半年,全市来料加工企业已经从2009年底的876家减少至690家。2011年底,中山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原地不停产转型的工作完成。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来一补”企业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渐渐退出经济舞台。如今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等名词已成为中山新型企业追逐的目标。采访当天,记者与新华手套厂的老员工周洪国一起站在鸡鸭水道旁的工厂前,荒草与废旧厂房相依,水道围绕,太阳底下是一份被抛弃的寂静,偶于停泊的渔船为这里捎来一丝生气,世事变迁,此处可见。回顾中山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感谢陈广球等心怀爱国爱乡之心的海外、港澳同胞,是他们助推中山由一个农业县迅速洗脚上田办起了工厂。同时,我们也更清晰地看到,在改革这条道路上永远不能停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紧跟历史的脚步,成为永立于时代的佼佼者。 ![]() 老员工带记者去走访当年新华手套厂旧址。记者 陈慧 摄 人物访谈 郭柏年:缩在饭堂的角落里谈引资 采访当天,1979年时任浪网镇党委副书记的郭柏年拿出了一本画刊,里面有一张2009年他和浪网首家三来一补企业老板陈广球在办公室里的合影。这张照片是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时,几位当年的亲历者一起坐在工厂的办公室里补拍的合影。1978年建厂里,一切都刻意的低调,郭柏年甚至没有留下一张当年照片。40年前那个轰动全县的合作,因陈广球的特殊身份,合作从一开始就充满着矛盾。 ■没有华侨的浪网为何先拔头筹? ○记者:沙田地区的浪网本身是很少华侨和港澳乡亲的,为什么能这么快就招商引资找到了香港老板来合作? ●郭柏年:我们不同沙溪、三乡那些镇原本有很多港澳亲戚。我们浪网一个华侨、港澳同胞都没有,但偷渡的就有几百人。那时候去割牛草的人都撑一只艇仔,对水路熟悉的,有的就直接划着出海偷渡去了。所以就是想招商引资也难找人。 1978年,县委召开党群书记会议,宣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1号、2号文件。我是浪网的党群副书记所以来县里开会,会后我就去找到了县委副书记刘文耀,签字把文件借了出来。回到镇里我就组织党委委员十几个人一起来学习文件。我提出说中央有这个文件,对改变我们浪网镇的落后经济面貌是一个最好的文件。这里提到要引进外资,搞活经济。我就大胆地说,在这些偷渡的人里找一些爱国爱乡的吧。可党委里面很多人不同意,觉得浪网自己没有华侨和港澳同胞,找偷渡分子不好。我又组织大队的支部书记们学习文件,他们也不同意。大部分人不同意,我认定有中央的文件,我们一定要紧跟中央,我就是要敢担、碰硬。 ■与偷渡香港乡亲洽谈办厂不敢张扬 ○记者:当初引资找过什么人,为什么会选陈广球? ●郭柏年:我们浪网偷渡去香港的人很多,但要选胆大的、有头脑、会做生意的。陈广球在还没出去之前,我就认识他,觉得这个人很有头脑,而且还是很爱乡的。当时陈广球父子俩已在香港做布行生意,还在浪网建了间别墅,时不时会回来。当时镇里的书记也不太敢公开跟他接触,于是就由我私下去找他谈,但也不敢太张扬让镇里的人看到。我们就缩在公社的饭堂一角里,边吃饭边谈。我们当时管派出所的干部还跟我说,“郭书记,你这样还要不要我们派出所工作了?你还和这种偷渡分子谈招商引资。”但我当时是浪网镇副书记,革委副主任,统称党群副书记,分管公安、侨务等工作,所以我也不怕与陈广球接触。 ■镇里派干部、厂长监督管理 ○记者:找香港老板合作,他们有担忧吗?你们之间是怎么分工合作的? ●郭柏年:我们一开始谈时,陈广球也担心自己的身份不受承认,建议找个真正香港老板一起合作。于是他帮找来了祖籍河源的香港老板刘里有作为主要出资人。后来我们一起谈了前前后后几个月才谈妥。前期的策划、沟通都是我和陈广球在做。 选址是选在河边,运材料方便。因为原材料的猪皮、布料、机器等都是从水路运过来方便。如果在内陆还要运输就麻烦了。这间厂,镇里派了何锦添和马少波两个镇干部负责监管,还需要找一个有经营核算水平的人当厂长。后来找到了会计出身的大队党支部书记何林添当厂长。这些都是镇党委讨论过的,这是镇里招商引资的企业,我们必须派出干部监管。陈广球和刘里有也接受,他们主要负责原材料、机器以及派香港的师傅来教。 工资就由我们镇里根据效益来定工资。先进去的第一年没这么高,第二三年就高一些,不会固定的。工厂开业的前两年就营利了,赚的钱还捐了部分出来给镇里建了个新戏院。 ■改革创新精神什么时候都要有 ○记者:如今中山的“三来一补”企业绝大多数已转型或关闭,甚至难以找到当年的经营者。回首四十年,你觉得当年的经验还有价值吗? ●郭柏年: 当初,我们这间厂建起来后,国务院、广东省、县里都有人来参观考察。当时全浪网都没有一间企业,全是农业,浪网靠近的民众、三角,这一带也没有厂。我们这个搞了之后,周边就又带动起了好多间厂,带起了整个工业区,但这个手套厂的效益是最高的。当时农民们都争着进厂工作,因为工资比干农业高很多。 无论什么时候,我认为“改革创新”这四个字,过去用、现在用、永远都要用。现在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这六个字依然是要求我们“改革创新”。没创新就没进步,不创新就如邓小平所说的死路一条。只有创新才能突破各种旧的模式。我们一定要紧跟中央的思想才能科学发展。 ![]() 记者 陈慧 摄 人物档案 ■郭柏年 1938年出生,中山市民众镇人,如今80岁。1978年在浪网镇担任党委副书记,并担任侨务领导组组长 ,从县里听到了鼓励办工厂的消息后,就找到了香港乡亲陈广球,鼓励他回乡办企业,并几经波折办起了首家三来一补企业新华手套厂,成为该片区招商引资的先行者 。1983年离开浪网调往民众当国营企业书记。 ■大事记 1978年9月 中山开始受理港澳商人来料加工装配登记业务。中山纸箱厂成为中山首家“三来一补”的企业,其附属电子车间承接外商来件装配业务,装配小型收音机、可变电容等产品。 1978年 新华手套厂开始建设,中方出土地和人力,港商负责原料、技术、机器等。1979年7月1日,该厂第一批真皮手套出厂远销国外。 1979年 石岐轻工艺进出口支公司为澳门安远公司来料加工手袋产品,这是中山首批来料加工装配业务。 1985年 中山市成立对外加工装配服务公司,简化“三来一补”业务审批手续,实行一个“婆婆”当家,统一承办全市对外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业务。 1991年至1997年 全市批准“三资”企业1714家,全市批准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企业831家。 2010年 中山市出台《关于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操作意见》(以下简称《操作意见》),通过工商、税务、国土、海关、检验检疫、外经贸等部门的政策联动,使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 2011年年底 中山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原地不停产转型的工作完成。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13 09:35 , Processed in 0.08066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