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中山市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主线,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出台各类制度文件63件,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联合打出了一套全面从严治党的“组合拳”,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山新一轮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事业兴衰,唯在用人。”中山市围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制定出台《市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程》等一系列制度,为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立下“刚性规矩”。充分利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在2016年镇区换届调整中选配新一届(任)镇区领导班子成员373人。 严格压实市镇两级党委换届责任,狠抓“一把手”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落实20字“好干部”标准,访谈干部2000多人次,运用“大数据”分析研判和综合比选,严把人选政治关、作风关、能力关、廉政关,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把“严”和“实”贯穿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全过程,历时两年多,完成了1.4万份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严格落实干部档案必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必核、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必听、线索具体的信访举报必查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强化核查和结果运用,15名拟提拔市管干部考察对象被暂缓提拔任用。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推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学习大培训。实行干部教育培训备案制管理,激发办班单位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市委党校培训主阵地作用,打造精品课程、开拓现场教学基地、优化精品师资,仅今年前10个月就培训各级领导干部5593人次。 推动落实《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事项守则》,执行干部选拔任用纪实制度,用好用足提醒函询诫勉措施,截至10月中旬,共提醒、函询、诫勉57人次。组织开展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整治,推动干部管理监督全面走向严紧硬。 ■编织“天网”确保党内监督无盲区 一个探头,监控一片区域;当众多探头有序地组合到一起,就能够形成监督的“天网”。2016年,我市以单独派驻和联合派驻两种方式设立22个市纪委派驻纪检组,对法院、检察院之外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和市属国有企业进行派驻监督。 2017年2月,市纪委向市编办上报《关于增设市纪委派驻机构的请示》,申请设立“市纪委派驻市中级人民法院纪检组”和“市纪委派驻市人民检察院纪检组”并得到批复同意。9月底,派驻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纪检组已成立到位开展工作,真正实现派驻机构全覆盖。 这20余个派驻纪检组,如同上级党委、纪委设在驻在部门和综合监督部门的 “探头”,形成一张监督“天网”,实现监督无禁区、无盲区,打造“常驻不走的巡察组”。 据统计,今年1-8月各派驻机构共处置问题线索26件,立案12件12人,其中县处级2人,乡科级4人,22个派驻机构已实现立案的有7个,执纪监督的力度明显加大,“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不断凸显。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深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制定出台《中共中山市委关于以“四化”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从组织建设科学化、党员管理规范化、组织生活制度化、作用发挥常态化四个方面入手,细化落实50项任务,落实国有企业党建措施清单90项重点任务,努力把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半年一主题”要求,把“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落实到位。持续深化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率达9成以上。由市四套班子分管市领导带队,首次组织305名村(社区)书记、主任赴浙江大学分批全员培训,不断加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连续两年开展镇街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工作,收集办结群众意见建议近3万件。 以党组织服务功能体现政治功能,有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号召力,创新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建设一批覆盖城乡的党群服务中心,开展“阳光先锋”机关党组织和党员驻点联系、志愿服务群众活动,投入资金3300多万元,服务党员群众14.5万人(次)。“红色创投”平台至今已有82个社会组织党组织或党员申报了182个公益项目,筹集资金210多万元,受益群众25万余人。 截至11月下旬,完成252宗农村 “三乱”用地治理工作,全部兑现省台账范围内6个批次征地补偿款,完成征地留用地任务,24个镇级、286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完成率全省第一。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9 18:24 , Processed in 0.07016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