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视窗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中山视窗 首页 中山资讯 本地新闻 查看内容

中山这群志愿献血者,他们用鲜血温暖这座城市

2017-7-11 19:52| 发布者: kenny| 查看: 605| 评论: 0

中山这群志愿献血者,他们用鲜血温暖这座城市
黄秀垣
中山这群志愿献血者,他们用鲜血温暖这座城市
陈帝伦
中山这群志愿献血者,他们用鲜血温暖这座城市
苏乐夫
中山这群志愿献血者,他们用鲜血温暖这座城市
邓洁莉
中山这群志愿献血者,他们用鲜血温暖这座城市
陈永洪

    今年1月至5月,中山市无偿献血总人数为20911人次,采血量6.32吨,自愿无偿献血100% 满足临床用血的需要……从这些冰冷的数字,你也许没有感觉,只有当你的身边人需要血液时,你才发现,这些数字的真正意义。在中山,有着这样一群人,当有患者需要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捋起袖子,献出自己的血。然而,无数受他们之惠的患者,却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常常和献血车一起穿梭在这个城市的街头,匆匆来去的脚步,他们留给这座城市的仅是一个个温暖的背影。

    7月6日至9日,记者走进市中心血站,走近这样一群人,了解他们平凡、朴实的背后所彰显的不凡与感动。

“献血救人”这事,他一干就是15年

    今年45岁的黄秀垣,西区长洲村人。

    这些年,他干过村治保会工作,做过驾校教练、服装批发等,但“献血救人”这事,他一干却是15年。

    7月6日,记者在市中心血站见到黄秀垣时,他回忆起第一次献血的情景:那时我还是个年轻小伙,村里人都没听说过献血,父母更是难以接受。抽一次血,吃一只鸡都补不回来!太傻了。我对父母说:有一天,你儿子躺在医院,急需用血,但没有人献血,你儿子就死定了……听完这话,父母没再说什么。

    一边献血一边做义工,为了让儿子从小懂得帮助人的意义,每次献血或做献血志愿工作时,黄秀垣都带着儿子。儿子18岁生日时,他陪同儿子来到血站捐献血小板,以此来纪念18岁成人礼。在他的影响下,现在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只有学校有献血活动,总是第一个参加。回到中山,儿子总会找时间和父亲一起去献血。

    15年里,黄秀垣献血次数达152次。在他的带动下,身边10多位朋友都成为了固定机采献血者。

    “你是不是中山献血最多的人?”听到记者这个问题,他连连摆手:“我在这些志愿献血者中只算一般的,算不上最多。”

    黄秀垣2006年就填写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书,“十多年了都配不上型,好遗憾!如果配上了,一定会去捐献。”他告诉记者,今年献血日活动那天,他又填写了器官捐献登记表。不过这件事他没有跟父母说,如果说了,老人家肯定反对。

钱可以少赚一点,救人可不能耽误

    陈帝伦,5 年前开始接触献血,时间不算长,却带动了身边很多朋友、亲戚去献血。他常对血站工作人员说:“只要有需要,我马上过去。”

    7月9日,记者采访陈帝伦时,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说,48岁的陈帝伦几乎一个月献两次血,平时如果收到中山血库存血量告急的信息,他比谁都着急。

    为了让身边的人认识献血,他经常带着女儿到血站,现场看他献血,让女儿对献血从恐慌到理解。18岁后,女儿也常和他一起多次去献血。

    从三乡镇鸦岗村开车到城区40分钟的路程,不论刮台风还是下大雨,只要血站打电话急需血小板,陈帝伦马上丢下工作,朝城区赶。“病人用血量较大时,早晨血站打电话来,我就马上打车从三乡赶过来。”他憨厚地笑着说,“救人是第一位的,如果因为病人等着输血救命,我们却没及时献血,耽误了病情,那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

    陈帝伦开了一家小小的白蚁防治公司,虽然是老板,很多工作却需要他亲力亲为,有几次正在工地做白蚁防治工作,接到血站打来的电话,他二话没说,马上放下手里的活,朝血站赶去。“钱可以少赚点,但不能耽误了救人。”

    在三乡生活多年,陈帝伦发现当地有很多群众像他开始一样,不了解采供血工作,为此,他组织了一群当地热心公益的人,在今年5月组建了三乡献血义工队,经常开展街头献血宣传活动,为献血者提供献血后服务,让他们有信心下次再来献血。

    陈帝伦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会一直坚持献血到60岁。

想到自己救了人,心里热乎乎的

    苏乐夫,家住板芙深湾村,1987年出生的年轻人,已经有超10年的献血经历。

    7月6日,记者见他时,不敢相信他已经是一名老资历的献血志愿者。

    “我上学比较晚,读高二时已经20岁了。那年第一次在大信·新都汇看到献血车和献血的人,于是也走过去挽起了袖子,没想到我的血是合格的,这让我非常兴奋。”苏乐夫说,以后他就开始了固定献血,有时也会叫上双胞胎哥哥一起去献血。

    10年前,苏乐夫在街头献血时签了一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书。让他没想到是,去年4月份,他竟然接到市血站和省红十字会的电话,说他和外地的一名患者骨髓初步配对成功,需要5月份去医院做高分辨检测。去医院做了相关检查后,显示他和那名患者配型成功。市血站工作人员让他等候通知,到时去广州做造血干细胞捐献。

    谁知,父母和爱人听说这件事后,都表示反对,担心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对他的身体有影响。就在苏乐夫要到广州捐献的前10天,家里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他父母和爱人的态度:他的孩子误喝了天那水,住院时要插管洗胃,几岁的孩子受不了,一直哭闹不停,当时父母和爱人急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苏乐夫乘机对父母说:“我们的孩子插管洗胃,作为亲人我们都受不了。而那个等待我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女孩,听说也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得了白血病,她的父母也是一样着急、痛苦啊!”就这样,父母和爱人默许了苏乐夫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决定。

    “可以帮人为什么不帮?”带着这种平凡的心愿,苏乐夫在中山血站工作人员和广州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住进了广州一家医院,开始捐献造血干细胞。“住院5天,前4天每天打一种动员剂的针,导致晚上全身骨头酸痛,根本睡不着觉。到了第5天抽造血干细胞就抽了4个小时。”苏乐夫说,对一个身体一直健康的大男人来说,全身酸痛睡不成觉的滋味确实不好受,可是一想到这是救命的捐献,他就忍着全身的不适,坚持完成了捐献过程。

    听中山血站的工作人员事后告诉他,他是板芙镇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非常感谢您献出宝贵的造血干细胞,救我的孩子,是您给了她第二次生命。”苏乐夫至今还保存着受捐者家属写给他的感谢信,“虽然我从未见过受捐者,但我常常想起她,想起自己曾救了一个人,觉得心里热乎乎的。”

第一次献血晕针,但她坚持献了13年

    “一个人只要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看到了自己的价值,这样必能获得宁静舒适的心灵归宿。”7月9日,记者采访邓洁莉时,她说,通过“献血救人”,她在中山这座城市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

    33岁的邓洁莉是一名普通的外来工,却与中山献血结缘13年,从一名单身女孩到一名年轻妈妈,十几年来,她的生活经历了很多变化,但不变的是她对“献血”的那份热爱。

    2004年,第一次献血时,她晕针。“当时我两眼一直看着针头,很紧张,抽血到中途时两眼发黑,开始恶心、呕吐。”她说,因此第一次没有完成献血,这让她心情沮丧。

    每次到城区采集血小板,邓洁莉要从阜沙坐公交车,中途转一次车,整个路程加上等车的时间,要花1小时20分钟,女儿才4岁半,周末没人带,她就抱着女儿,坐上公交车,辗转来到血站采集血小板,然后,她再抱着孩子乘车到步行街做献血志愿服务,经常是从早上6点从家出发,中午在街边随便吃个盒饭,下午5点多做完义工带着孩子回到家已是下午七八点了。

    “这样一天折腾下来,还抱着孩子,怎么会不累?但再累心里也是快乐的。”邓洁莉说,他们平时在工厂上班,对外面的世界了解有限,但通过献血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互相鼓励,这种情谊已经融合得跟亲情一样。

    邓洁莉说,她最遗憾的事是,怀孕、生孩子的3年时间里她不能献血,那段时间她每天关注、了解血库血液储备情况,如果听到存血告急的消息,她马上会动员身边的同事去献血,同事不知道路的,她还亲自带到献血点。

    采访当天,邓洁莉就带了一个同事一起来献血,她说:“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可能一次献血刚好救了一个人的命,这是很值得的。”

为提高血液质量,他坚持每天跑步

    每天凌晨5点,天还蒙蒙亮,在南朗镇横门村的村道上,会看到一个身影在奔跑,他是陈永洪。7月9日,见到记者,陈永洪说,开始献血后,才知道多锻炼身体、均衡饮食,可提高血液质量,所以他坚持跑步。

    陈永洪今年46岁,是市殡仪馆的后勤工作人员。他献血时间长达19年,从1998年至今,是中山较早开始献血的志愿者之一。

    从横门村到步行街约30公里,骑摩托车需要1个小时左右;从村里到中山血站21公里,骑车需要半个小时,19年来,他把这段路丈量了无数遍。从1998年开始参加无偿献血,他共献血132次;2005年加入献血志愿者服务,他已累计志愿服务工时达1200小时……

    有些人献血去了几次后就因工作或家务事繁忙放弃了,对此,陈永洪说:“想献血,每个人都有时间,只要想做。”

    陈永洪每天从横门村赶到城区上班,路上花费时间多,上班时间比较忙,很难请到假,尽管这样,他每个月都会准时到血站捐献机采血小板,准时参加街头志愿服务,而血站组织的答谢联谊活动,他常因工作忙不能参加。当别人问他“你献血都能抽出时间,为何联谊活动却没空?”他总是笑笑说:“自己的血能让生命重放光彩,这样的付出是有意义和价值的。联谊活动可以下次参加,但献血救人是不能等的。”

    2005年,陈永洪就抽取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等待有一天能为别人捐献造血干细胞。作为献血志愿服务队分队副队长,无论严寒酷暑,他常常在街头献血点进行无偿献血献髓招募,动员其他人加入。

    他常对人说:献血无损身体健康,反而会增强血液循环,对身体有好处。若献血能救人一命,为什么不去做呢?他告诉记者,最大的心愿是可以一直献血到60岁,让一个个患者因为他的捐献而重生。

    图由受访者提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网站地图

GMT+8, 2025-5-10 23:27 , Processed in 0.0657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