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三月春回,满城尽是火红的木棉花,树下落英纷陈,树上鸟儿觅食,春天就这样来到人的眼与心里。1962年3月的春天,诗人与文学家郭沫若来到中山孙中山故居,他留下了“酸豆一枝起卧龙,当年榕树已成空。街前古井苔犹活,村外木棉花正红”的诗句,翠亨红棉的美名因此流传。2月27 日至3月12日,在木棉花盛开的季节里,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第三年推出一年一度的 “村外木棉花正红”——赏木棉花、缅怀烈士活动,让爱花之人通过手机、相机,画笔画纸、剪纸、文学作品交流、诗歌朗诵等多种方式了解木棉花事、记录木棉风姿、留住木棉美态。 翠亨红棉美在气息相投 “绛纱弟子音尘绝,鸾镜佳人旧会稀。今日致身歌舞地,木棉花暖鹧鸪飞。”早在唐代,李商隐《李卫公》一个“暖”字燃起了音尘绝、旧会稀后,南国木棉花开带给诗人那一点点的暖意。明代诗人、“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更是用细致的笔墨描述了如珊瑚、似烽火般的木棉之美:“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天南树树皆烽火,不及攀枝花可怜。”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当代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里,借木棉抒发对爱情独立的思索:“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木棉不仅是暖色调的,诗人的笔下,她也因此有了春天暖人的温度,有了庄严而决绝的气质。木棉树壮硕的躯干,顶天立地的姿态,朱红犹如壮士的风骨,也被予以了英雄的品格。当它们绽放在伟人故里翠亨村时,便与这村落的气息融合在了一起。 3月初春,当记者再次踏入翠亨村,扑面而来的便是这如虹之气。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内一株生长了过百年的木棉树,从鹅黄的墙面和海蓝的窗棂上跳脱出来。硕大红艳的花朵热热闹闹挤满枝头。葱绿的苔藓、蕨类密布树干,但木棉毫不嫌弃,美是可以与共的。 而在杨殷故居前后,木棉花与砖木结构的古旧建筑交响出另一种古典。杨殷故居亦称“翰香堂”,建于清代咸丰年间,是当地典型的“三间两廊”式砖木结构建筑,屋檐前有精美的木雕檐板,采用西式的柚木百叶窗,窗头有精美的以岭南特色水果荔枝、佛手、杨桃等为内容、带西洋风格的灰塑装饰。宅内众多老照片讲述了杨家的家族变迁以及革命先贤杨殷的成长经历。杨家宅前花园“韵园”内,数株百年桄榔树迎风摇曳,园中旧栽的木棉树高大挺拔,满树枝干花朵如火如荼,“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树梢之上,不再是李商隐笔下的鹧鸪飞,而是引来暗绿绣眼鸟、红耳鹎前来采蜜餐露。古今相融,动静相宜,自然与建筑的辉映,让翠亨的红棉散发出沉静之美。 花美更盼人来赏 鬼才贾岛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美需要感受和存在而会于心灵,如果无人欣赏,美也会黯然。正是为了挖掘木棉的人文之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在三年前开始策划“村外木棉花正红”——赏木棉花、缅怀烈士活动。今年,该馆除继续为市民提供赏木棉花预约参观“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殷故居导赏活动、“留住木棉红”英雄花英雄事主题摄影、绘画项目外,还新增“留住木棉红”英雄花英雄事主题剪纸活动和花下书享会等“新玩法”。 2月底,翠亨小学学生来到杨殷故居、杨殷故居后花园“韵园”品赏木棉古树,将绘画课堂搬到户外。3月初,中山市老年大学剪纸班郑旭兰老师以 “木棉红透翠亨村”为主题,在此铺开红纸,手拿刀剪,将木棉之美以剪影的方式封存。3月4日,本土青年作家庄越之与一众文艺青年相聚木棉花下,一起分享他《半近古村半近城》里对于历史与村落的感悟。 了解木棉花事、记录木棉风姿、留住木棉美态。花与人的互动,景与情的相融,让这一季的木棉有了更加生动的姿态。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7 02:50 , Processed in 0.0732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