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路修好了,村民高兴了。 本报记者 赵学民 摄 村里有人不适需救护车送医院急救,村民不得不用三轮车把人送到路口;村里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也进不来。民众镇新平村下连丰路的村道,是附近200余名村民30多年来的一块“心病”。如今,这一难题随着“最后一公里”村道改造完工已得到解决。一条村道为何困扰村民几十年?村道改造过程中有哪些故事?2月10日,记者到来到新平村进行采访。 ■村道30年失修,居民出入极其不便 民众镇新平村平三4队队长杨显华对于这个鸡年春节印象颇深。住在下连丰路的他,在这个春节看到了20多辆小车停在了村里。老杨说,这是他活了63岁头一回见到的场景。“村道通了,村民走亲访友方便多啦!” 下连丰路是新平村平三4队村民的门前路,虽然紧靠着番中路,但30多年来,村民们出行极不方便。原下连丰路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当时村民们自筹资金建起的一条1.8米宽的水泥村道。经过近30年的使用,村道逐渐变得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更是难行。“村道旁就是河涌,如果不慎骑车摔倒,很可能连人带车掉进河里,存在安全隐患。”杨显华说。 坑洼狭窄的村道还增加了村民的建房成本。“村里人建房时,因为大车只能停在桥那边,然后用小车把建筑材料运到家门口。我们建个房子要比其他地方的村民多花一万多元。”村民黄佩珍说,不仅如此,受困于村道的宽度,遇到火情或村民不适时,救护车和消防车都无法开进来。 ■村民自拆围墙厨房,为村道改造让路 2016年,受惠于我市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政策,新平村得到市镇两级资金拨款565万元,村集体配套约77万元,分别对村内9段合共8公里的村路实施硬底化建设。平三4队下连丰路是“最后一公里”工程之一。全长约1.6公里,村路由原来的1.8米扩宽到4.5米。 然而,村道改造一开始就遇到了大难题。由于原村道狭窄,有的村民厨房、围墙紧挨着村道,拓宽就意味着要拆房,但那是村民房产证中所登记的面积。为此,杨显华多次到村民家中做工作,最终获得了村民的理解。但是,拆建围墙、厨房都需要成本,谁来出这笔钱?新平村有19个生产队,每个队有六七十户人家,靠村里或者镇里补助显然不现实。 最终,村民咬咬牙,自拆厨房、围墙为村道让路。2016年1月,下连丰路改造正式动工。2016年12月,村道改造完成了河边砌石和村路硬底化。2月7日,新平村平三4队村民自发筹款8万余元,组织举办了旺路仪式及庆祝晚宴。接下来,新平村将对下连丰路和其他完成硬底化的村道进行花基铺砌、绿化树种植和路灯升级改造工作。 记者从民众镇了解到,作为全市“最后一公里”畅通工程里程最长、建设项目数最多、受惠扶持力度最大的镇区,该镇两年建设目标为完成268条158.58公里村级道路改造,约占全市总里程数的25%,总投入1.75亿元,涉及17个行政村,惠及村民7万人。2016年12月底,该镇2016年建设任务108条64.98公里村路已全部完工。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10 17:15 , Processed in 0.0666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