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政府帮助138户“双低”家庭完成危房改造,部分人住上新房过大年●除政策给力,社会力量也投入到帮扶中,爱心企业给部分家庭送上新家具 南朗镇徐刘村的徐伯和贺姨一家已经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 南朗镇徐刘村的徐伯和贺姨新房的外观。 ![]() ![]() 退伍军人甘叔家的新房正在建设中。 为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实施双低家庭及优抚对象危房改造工程目标任务,2016年,中山市投入960多万元,为138户双低家庭重建(修缮)危房,切实为他们解决住房难问题。目前,这些危房已全部完成改造任务,部分困难群众已经入住了新房过新年。近日,记者走访了部分接受帮扶的群众,察看了他们的新居,了解了他们的感受。 走访新家 ■新房用上煤气,方便又干净 走进南朗镇徐刘村的牌坊,前行一两百米,左侧有一座刚刚建好的新房。这就是村民徐大爷的家。 徐大爷已经83了,妻子贺奶奶也有72岁了。两个月前,他们刚刚搬进了这所新居。 1月20日上午,南朗镇社会事务局副局长欧阳厚全在村干部陪同下给徐家送来慰问金时,老两口正坐在客厅里看电视。徐大爷的听力已经很不好,但识字,贺奶奶在一张纸条上写上赠送慰问金字样递给徐大爷,徐大爷笑着点了点头。 和客人的沟通完全是由贺奶奶进行的。 贺奶奶告诉记者,两个月前,她家还住在一个破旧的木房子里,屋梁被白蚁蛀坏了,时刻担心着倒塌。而且,房子的墙壁只有一块砖的厚度,不是很牢固,每到大雨来临或台风警报,村委会的人都要组织他们转移。 贺奶奶不是没有想过修房子。但是,两个七老八十的老人,仅靠低保补贴过活。虽然家中还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儿子,但是儿子患上了白血病,身体好时,还可以在工厂打工挣一点生活费,身体不好时,连这份收入也没有。何况,儿子的就诊费用,对于这个家庭无异于天文数字。所以,这个家庭要修建新房子,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是,去年,民政部门来了,说是政府出资给他们修建新房子。贺奶奶一家喜出望外。一年不到的时间,房子就建好并住进来了。 贺奶奶领着记者参观她的新房。新房只有一层,面积五六十平方米,有一个客厅、两个卧室、一个厨房和一个卫生间。 贺奶奶对厨房特别满意。原来的屋子是烧柴,遍布灰尘,还有黑烟,而现在用上了煤气罐。贺奶奶打开煤气灶,火焰冒了出来,她的脸上也浮现出笑容:“你看,既方便,又干净”。 ■从旧居搬进新房,犹如鸟枪换大炮 南朗镇大岭头村的甘大爷则是优抚对象的一个代表。 甘大爷是一位82岁的退伍军人,1956年参军入伍,退伍后,一直居住在南朗镇大岭头村。虽然甘家有6口人,但是只有一间18平方米左右的土房。无奈,他的女儿、女婿及外孙子女,只能在屋子旁边搭建了一个铁皮屋居住。 现在,就在甘家老屋的旁边,一座面积约70平方米的住宅正在修建中。 甘大爷老人身体很好,声音洪亮。他领着记者观看正在建设中的新居。他说:“每天看到这个工地,我心里就高兴。用不了多久,我就可以搬进来住了。这样,我睡觉再也不担心房子会塌了。” 对于新旧房子的对比,甘大爷以他的军人语言表述是:“这都不是鸟枪换机枪了,这简直称得上是鸟枪换了大炮!” ■政府建了房,爱心企业捐赠家具 1月20日下午,大涌镇安堂社区年近70岁的林叔的新家来了一群客人,而且还带着红木家具、冰箱以及锅碗瓢盆、被褥等一应居家用品。这些客人是大涌镇社会事务局和社区的干部。受爱心企业的委托,他们将企业捐赠的这些生活用品送到林叔家中。 林叔家也是一个低保家庭,他的妻子和小女儿都是残疾人,大女儿还在北京读大学。林叔原来居住的家成了危房,全家人只能在亲戚家借住。 2016年,大涌镇政府将林叔家纳入了低保家庭危房改造计划,年底,房子已经改建完毕。看着建好的新房,林叔是又喜又愁。喜的当然是可以在新房子里过新年了。愁的则是:虽是漂亮的新房子,可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空房子,里面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几个至亲家庭也不宽裕,尽力帮助添置了床、电视机、电视柜等简单家具。 大涌镇社会事务局和安堂社区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即向辖区内的企业发出呼吁。很快,万成制衣洗水有限公司向林叔一家捐出了冰箱、电饭煲、炉具等厨房用品,利来家具厂捐赠了一套崭新的5件套红木家具。 家具送来时,林叔夫妇没在家,由林叔的弟弟和女儿代为接收。当看到亮堂的客厅中摆放着崭新的家具,甚至连厨房里的用具也一应俱全了,林叔的家人非常激动。他们对政府和社区对他们一家的关心表示感谢。林叔的弟弟说:“政府帮我哥家修建了房子,让他家住上一辈子也没法实现的新房,如今又得到爱心企业的大力帮助,心里由衷感到温暖。” 政策解读 ■改造房屋如果转让,得把补贴和增值部分上缴财政 市民政局救灾救助科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纳入双低家庭危房改造(重建)范围的共有138户双低家庭,涉及民众、南朗、港口、三角、东凤等17个镇区,其中民众镇最多有21户家庭纳入改造(重建)范围。 据市民政局介绍,根据实际情况,危房改造工作有两种实施模式:其一是由镇区统一规划招标;其二是让低保、低收入对象、优抚对象自行聘请有资质的施工队进行住房修缮或重建,镇区协助户主把好房屋建筑质量关。各有关镇区须与参与危房改造对象的家庭签订合同或协议,明确改造后的房屋产权由低保、低收入、优抚对象家庭全体成员共同拥有。改造房屋如果以后进行产权转让,优抚对象应将市镇村的补助资金上缴各级财政,同时,补贴部分的增值部分也应上缴各级财政。 ■重建房造价为2000元/㎡,超出部分户主承担 南朗镇社会事务局副局长欧阳厚全告诉记者,低保、低收入及优抚对象家庭危房改造工作是2016省十件民生实事和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按照规定,符合条件的家庭,将区别各家的具体情况,进行危房的整修或重建。对于重建的家庭,家庭户籍人口为一人的,重建标准为35平方米;家庭户籍人口为两人的,重建标准为45平方米;家庭户籍人口为三人的,重建标准为55平方米;家庭户籍人口在四人及四人以上的,重建标准为65平方米。造价按照每平方米2000元的标准补贴。如果困难户家庭希望把房子建造的大一点,超出标准部分将自行承担。 比如,贺奶奶老人希望在院子里修建一个鱼池,一方面用来储水,另一方面,在市场买来的鱼,暂时吃不了的,可以放在鱼池里养起来。这个鱼池的费用就由房主自己承担。 2016年,除了贺奶奶一家,南朗镇还为岐山村的钟桂英、李小丽两家新建了住宅。 ■住房之外,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救助措施也给力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中山市不断探索解决困难家庭和优抚对象住房难的方法。从2012年起,中山市建立了低保、低收入家庭危房改造长效机制。2004年起至2016年底,全市共为3268户双低家庭进行了危房改造,工程总投入约1.766 亿元,极大改善了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有效增强房屋抵御强台风等自然灾害侵袭的能力,保障了困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优抚对象危房改造方面,中山市从2009年开始为居住在茅房、松皮棚和无住房的优抚对象进行危房改造。2011年,出台了《中山市市级财政解决优抚对象住房难建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了优抚对象住房改造的长效机制。2009年至2016年底,共为1166户优抚对象进行了危房改造,建房总投入近9000万元。 市民政局称,在我市,对于困难家庭和优抚对象家庭,除了房屋方面的帮助,在医疗、就业等其他多个方面,都有帮扶措施。 对于这些困难家庭,各有关救助职能部门都将分别在各自领域对他们给予了充分的保障和救助,例如,在教育上他们与低保对象一样可以向教育部门申请享受 “上学易”和“大学通”等补助优惠,在住房上租住城区廉租房享受租金优惠,住农村危房的可以向政府申请改造重建等;在医疗上可获资助参保,享受困难居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等;在就业上获优先推荐;享受临时价格补贴等等。 ■除财政资金,社会力量是帮扶的重要合力 据市民政局局长沈名晓介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改善民生工作,与财政资金起到较好的互补共融作用。东凤镇、古镇镇、沙溪镇等镇区社会公益慈善氛围浓厚,各镇区社会捐赠善款超1亿元。市慈善总会基金账户总额超7000万元,新设“微基金”,“城市零距离爱心帮扶基金”年内超十万人次参与,捐赠金额超200万元,成为市民参与慈善事业的新渠道。重大节日,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慰问走访老人、困难群众等活动,捐赠现金物品超过5000万元。 沈名晓表示,在2017年,将完善双低家庭危房改造工作机制。“以兜住民生底线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更加主动的服务意识,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补短板、谋突破、促发展,不断完善民生体系建设,着力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沈名晓说。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24 00:08 , Processed in 0.07130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