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傅们连续15天不间断劳作赶制年糕。记者余兆宇摄 传统食品年糕,因与“年高”谐音,长期在过年食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昨日下午,伴随着沙溪镇下泽村丽泽街路口“南记”年前最后一锅年糕的出炉,这群24小时不间断连续劳作了近15天的师傅们终于卸下了围裙。在15天内,他们共手工制作超过2000个年糕,为当地人保留下了这份源自家族传承了80多年的美味。 沙溪南记是一间传统的喜饼店,以手工制作沙溪年糕闻名,师傅林哥一家三代有着独自传承的年糕手艺。从祖辈开始,近80 年的每个农历新年,林哥家的蒸笼都会烧起来,为当地人蒸年糕。 今年也不例外,从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开始,蒸炉就未有停歇过。“一炉要蒸10小时,加上前后准备时间,一天最多蒸两轮,前后院4个炉子大概可以出 150 个一轮。”林哥告诉记者,农历年二十九日下午的这轮,也是今年的最后一轮。在昨日之前,已卖出大大小小的年糕2000多个。尽管还有人不断约定,但林哥都表示不会再接单,原因是年糕都是过年前要准备好。过了年再买,意义也就不一样了。 林哥说,做传统的年糕,确有讲究。比如糯米粉要用某个牌子的,包裹年糕要使用芭蕉叶,尤其是蒸年糕过程中,必然要使用天然的木材,才有柴火香。过去南记都是使用荔枝柴蒸糕,近年来随着周边红木产业的兴起,一些废弃的红木表皮也成了柴火,被周围人笑称是黄花梨蒸年糕。 工艺的纯正,保证了年糕的清新香甜,当农历年前最后一锅年糕开炉瞬间,白烟弥漫了整个厨房,一时间香气四溢。林哥和其他店员立即马不停蹄地将锅中的年糕一个接一个地端出来,整齐地排放在桌面上,等待年糕的温度降下来。刚出炉的年糕都膨胀了起来,表面不断冒着气泡。随着温度的下降,年糕逐渐定型,形成中间低,四周高的独特“盆地”造型。林哥说,只有中间是凹下去的年糕,才是醇正的红木柴火蕉叶香,是当地最传统的年糕。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6 23:48 , Processed in 0.0779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