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海区委书记彭章瑞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随着“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和省委珠西战略全面实施,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广中江高速、港珠澳大桥、深(中)江通道和江门大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建成,为高新区(江海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下一步,高新区(江海区)如何把握机遇、加快发展?1月23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海区委书记彭章瑞接受了本报新春访谈,畅谈新一年的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 谈产业发展 项目为王 落地为王 记者:市党代会的核心纲领是“兴业惠民、治吏简政”,并提出要“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那么作为江门唯一的国家高新区、全省九个国家高新区之一,高新区(江海区)在兴业方面有何具体举措? 彭章瑞:我们是国家高新区,兴业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市党代会提出了“兴业惠民、治吏简政”,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为此,高新区(江海区)要努力实现争先进位,第一要务就是全力抓好兴业发展。首先瞄准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卫星应用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业和大健康产业等,着力引进一批优质项目。为此,我区专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了产业招商、科技招商和企业服务三支专责队伍,以保证招商成效和服务企业的质量。接下来,将围绕机电、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开展靶向招商、精准招商和以商引商,力争引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一批优质科技创新项目。加强“深江对接”,要将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深圳,主动对接深圳产业和科技创新资源的外溢。做好现有企业的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支持企业增资扩产。 记者:推动经济发展需要重大项目的支撑,在这方面,高新区(江海区)如何突破? 彭章瑞:没有(经济)总量就没有地位,没有实力就没有话语权。2017年我们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强做大实体经济,提升经济总量和增长质量。 我们要跳出江海看江海,主城区重要配套设施都在江海区生活半径之内,我们要充分利用一河两岸的资源,利用好高新区(江海区)作为核心城区的区位优势,集中精力发展实体经济。 要振兴实体经济,尤其是发展高端制造业,这需要引进优质的项目,以“项目为王、落地为王”。在项目引进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给予了我区最大的支持;在项目落地上,我们要亲力亲为,为项目落地扫清一切障碍。相信2017年,我区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引进上将实现巨大突破。 谈创新发展 形成全链条创业创新育成体系 记者:区党代会提出“创新是高新区之魂”,那么高新区(江海区)如何发挥国家级产业创新发展平台的优势,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彭章瑞:作为国家高新区,我们的创新一定要围绕企业去展开,去布局,去引进。 首先是产学研合作。加强对接,深化与暨南大学、华南师大、五邑大学等高校产学研合作,很多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只是盯着自己的生产经营和销售,没有精力去创新,政府的工作就是牵线搭桥,将大学、科研院的科研项目与企业生产对接,这样的创新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其次是高企培育。省委、省政府很注重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企归根结底是推动企业创新研发、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而不是在于给他们一个牌子,这才是核心。为此,我们制定了高企培育三年倍增行动计划,继续保持高企总数、高企密度、高企保有率三个全市第一,到2018年实现高企186家的倍增目标。 第三是建立全链条创业创新育成体系。高新区(江海区)要建立一个“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总部经济”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举个例子,一个大学毕业生到我区创业,我们可以给他提供一个免费的办公场所,等他的项目有眉目了,有孵化机构帮他组建公司,公司做大了以后可以进入加速器培育,给你厂房配置生产线,成熟后就进入我们总部科技园,最终孵化育成,整个链条全部在高新区(江海区)实现。为了完善这个链条,我们还打造了三个功能定位清晰的创新载体:火炬大厦——大型的众创空间,引进更多的像启迪之星一样的众创空间,将更多的服务团队、更多的孵化资源引进来;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一门式的涉企服务,不仅是政府服务,所有涉企的中介服务都入驻这个服务大楼;研发大楼——产学研合作中心,这里将引入国家检测中心、专业实验室、研究院,帮助企业产品研究,以此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谈工作机制 用“一二三四五”抓工作落实 记者:发展的关键在于人,高新区(江海区)如何激发干部队伍干事的激情? 彭章瑞:随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深入推进,以及“博士后示范中心”、“侨梦苑”、“华夏幸福珠西产业新城”等重大平台和项目的加快建设,我区的发展更具实力和优势,我们对接产业、创新的底气更足了。我们相信未来几年一定是高新区(江海区)大有可为的几年,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因此,我们推出了“一二三四五”(“一个机制”、“两个重点”、“三支队伍”、“四个是否”、“五年行动”)工作机制,通过这个工作机制,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狠抓落实。 “一个机制”是一个重点项目、由一个责任领导、带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以此解决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两项重点”指的是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侨梦苑”、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小微“双创”基地示范城市的建设,珠西战略的实施,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合作项目的开发,招商引资等7项重点工作和近百项涉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的重点项目,这些是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区上下要全力以赴地推进这“两项重点”。 “三支队伍”是打造好产业招商、科技招商和企业服务三支专责工作队伍。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围绕如何寻找工业项目线索,如何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如何服务现有企业增资扩产,三支队伍每个月必须在固定时间向我汇报工作进展。 “四个是否”即是否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是否完成所承担的各项重要工作,是否从上级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荣誉,是否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工作处于前列。自己跟自己比永远都有进步,必须要跟全市比、全省比,跟全国高新区比,这样才能体现我们的工作业绩及工作能力。 “五年行动”是《高新区“智创高新人才提升工程”五年行动计划》,通过开展系列干部队伍培训,提升全区人才队伍素养,为高新区(江海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谈民生改善 全力以赴补齐教育短板 记者:接下来,高新区(江海区)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要做哪些工作? 彭章瑞:2017年,我区将更加注重民生的改善,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抓城市品位的提升。加快外海沿西江片区的开发建设,打造成为全区新的增长极;加快老城区升级改造,不断优化、提升、完善城市环境;继续开展交通大会战,加快推进高新港码头及配套路网建设,主动融入珠西综合枢纽建设。 抓民生实事的落实。按照省市要求,实施“六项底线民生保障项目”,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推进“邑家园”服务全覆盖,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效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推动区级医院上等级、基层医疗机构和农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落实“三二一”工程的要求,确保2018年之前新建三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 我们把教育规划、新建学校与解决学位紧张问题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学校项目建设,确保在3年内完成3—4所学校建设,补齐教育短板问题。目前已经在2016年底完成了天鹅湾小学建设,并投入使用,接下来,我们将完成:外海街道实验小学、礼乐街道朗晴小学、府西小学等3所学校的建设。这三所学校目前已经启动规划,2018年8月前建成并投入使用,2018年9月招生开学,届时我区新增小学学位近5000个,大大缓解就学难问题。 文/江门日报记者 钟筱村 张品 王亚方 庄英业 图/通讯员 叶嘉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4 07:09 , Processed in 0.07431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