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五桂山南部的旗溪村,山峦叠翠,碧水潺潺。眼下,村内百亩面积农田种植的包括波斯菊(格桑花)、乒乓菊等在内20多个品种的菊花竞相盛放,呈现了彩虹花田、迎宾花廊、爱心花田、八卦花田、十二星座花田等姹紫嫣红的花海景观。而这一切,都是由一群崇尚自然的乡创践行者——旗溪生活农场的创始人林洁与她的年轻伙伴们在打理。 缘 起 一群回归田园的新农人 2011年,作为一位热爱自然、崇尚简朴生活的妈妈,本着让孩子亲近土地、自然成长的初心,林洁在风景优美的五桂山脚下,租了20多亩地,创办了一间小型教育农园。期间,她陪伴孩子在农园耕作、玩耍、成长,同时也把自己的自然教育理念分享给城市的孩子们。 据林洁介绍,在友善耕作的实践和自然教育的推广中,越来越多有着共同理念的伙伴们参与进来。经过3年多的实践和成长,在珠三角已有成百上千个家庭来到农园,参与农耕体验、手工、食育等活动。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五桂山山脚下、青山绿水环抱的古老客家村落——旗溪村“不期而遇”,并遇见一群专业实干、愿意回归田园的乡创践行者。 这群乡创践行者被此处的山水人文景致所吸引,但同时也看到了一些农村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农田失耕、长久以来的化肥农药耕作方式让土壤失去肥力、村内老屋年久失修渐被拆毁……这让他们萌生了一种责任感,那便是通过友善耕作、社区营造的力量,保护这一片田地,也保护村里珍贵的老房子。 经过两年的土壤复育和团队建设,2016年初,中山市三分地生态农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旗溪生活农场正式成立,将生态种植、自然教育与社区营造相结合,同时与村里原住民开展合作互补,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乡创之路。譬如,这个团队积极与村民协商,让村民和专业人士合作,租出年久失修的老房子,保留建筑外观和文化要素,对房屋进行结构加固,房屋内部装修则收集利用一些老物件、老地板、旧家具,让老房子保留原有的味道。 经 营 构筑“旗溪+”生态平台 采访当天,记者抵达之时,林洁正与她的伙伴们在会议室探讨运营策略。在她看来,乡村的文化复苏,带来了新的生命活力,这将是未来社会认同的“生活美学”,乡村也可以像在城市那样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怀。青年创业已不见得非要在城市的车库厂房或创客园区,也可以田园牧歌、师法自然。 正是由于旗溪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方能吸引这些乡创践行者纷至沓来。数百年来,这条村子盛产粉丹翠竹,天然竹林静谧幽雅,意境天成。从山上流下来的山泉水汇成清澈溪流绕村而过,滋养了这一方土地这一方人。林洁说:“有了这么优越的先天条件,我们构筑友善农场、友好社区的行动才更有意义。蓝天下绿地上,我们种花种菜,获赠与自然并善待自然。归根结底,这是回归心灵的年代,希望我们身边可以更多一些土地味、人情味、生活味。” 实际上,林洁和她的伙伴们,对于农场有着清晰的定位,“我们不是一个盈利组织,相对于规模化生产的有机蔬菜农场,我们着力培养生活理念,让生态农耕更有生命力。生态、平衡、共生,是我们共同的理念”。因此,农场在耕作过程中采用友善环境的方式种植和管理,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除草剂等有害健康与环保的产品,生产过程兼顾自然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以生产让消费者跟大自然都“安心”的产品。 具体运营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这个团队注重修复原生态乡野景观,涵养水土,保护物种多样性。通过生物堆肥和休耕恢复土地肥力,还邀请了专业设计团队开展人与自然共生的活力农耕实践,以尊重环境伦理的方式,让作物自然生长,营造一个与大自然和平共存的生态平台。与此同时,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传承并赋予乡土文化全新的价值。 除了生态农业,推广自然教育以及配套的文化创意活动亦是农场前行的方向。1月14日至2月12日,旗溪村文化节将在这里举行。届时,将会有稻草迷宫、趣味沙池、水车、小动物乐园、垂钓等一系列环境教育及亲子体验活动,引领孩子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与学习自然。 “生态农场的发展道路刚起步,我们不希望被外界贴上一个旅游点或一间农家乐的标签。今后的经营,将会采取预约报名的模式,有序开展,让到访的客人有更深的体验和参与,孩子们能够在这里找到乡野的乐趣。”林洁表示。 相关链接 中山生态农场概览 除了新推出的旗溪生活农场,中山地界上还有不少年轻人打理,集景色观光、体验采摘、绿色食材于一体的生态农场。这群人回归田园,希望重新定义人与食物的关系。 譬如,位于民众镇民平村的大西牛幸福农园,占地110亩,主要供应应季蔬菜和瓜类、各类水果和禽类、鱼类。该农园提倡回归传统,敬畏自然,友好环境,珍爱生命的价值观,用生态循环种养结合的生产方式,通过农耕体验、食物教育、亲子活动,创建一个身心灵成长的幸福园地。至于三乡镇茅湾村附近的龙腾果蔬生态采摘园,2012 年由三位致力于放心水果种植的网友组建而成,种植各种时令水果及蔬菜。 值得一提的,还有陆泉沙生态农场,它位于大涌镇西江中的陆泉沙岛。该农场负责人 2010 年承包下这个小岛,至今已累计投入近千万元,铺设环岛水泥路、加高加固岛屿堤坝、改善岛内耕作条件、引进机械化设施,把这个西江孤岛打造成为全市面积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目前,这儿800多亩土地共有300 亩优质稻田,可年产无公害优质大米200多吨,还有几个大型鱼塘和瓜菜基地,近两年还在环岛滩涂搭建起网箱养鱼基地,引进广西巴马香猪养殖,通过把猪场产生的粪便集中发酵成有机肥,保证了整个农场的无公害有机种植。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6 21:44 , Processed in 0.2254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