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4日,由中山市诗歌学会举办“咸淡水诗派”圆桌研讨会在三溪村举行,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范英妍,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中山市作协主席郑万里,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茅盾文学奖评委杨庆祥,广东省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世宾,广东省作协文学院专业作家魏微,中山市诗歌学会会长王晓波及省市十多位诗人参加了圆桌研讨会,各位作家、诗人就“咸淡水诗派”发展及中山诗人写作方向等话题畅所欲言,提出不少真知灼见。 “咸淡水诗派”的创建与发展 当天,在 “咸淡水诗派”圆桌研讨会上,中山市诗歌学会会长王晓波为各位作家、诗人带去了《香山诗刊》,还有在《中国作家》《诗歌月刊》等推介“咸淡水诗派”作品的杂志。各位作家、诗人对 “咸淡水诗派”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不断发展壮大表示赞扬,对《香山诗刊》爱不释手,杨庆祥还在现场品读 “咸淡水诗派”部分诗人的作品,表示这个诗派很有活力,诗人的写作自觉也做得很好。 王晓波首先为各位作家、诗人介绍了“咸淡水诗派”的创立过程,他介绍,2015年 10 月11 日在珠海高栏港大厦,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发起倡议成立 “咸淡水诗派”,来自中山、珠海、澳门的诗人代表,见证了创建“咸淡水诗派”(香山诗派)倡议书发布仪式,标志着“咸淡水诗派”在中国诗歌版图上正式亮相。随后,有关“咸淡水诗派”的相关活动陆续举办,2015 年 11月26日上午,“在菊城与诗歌有个约会”主题沙龙在小榄镇政府二楼会议室举行,丘树宏出席活动,与小榄文学爱好者探讨 “咸淡水诗派”的发展方向;2016年6月9日晚,“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暨2016粤港澳咸淡水诗派端午诗会”在西区举行;2016年1月25日,“南方诗歌高峰论坛暨咸淡水诗派研讨会”在中山举行。这些众多活动为 “咸淡水诗派”探索发展之路提供宝贵经验。 王晓波称,“2017年是‘新诗百年’纪念,“咸淡水诗派”对诗歌的推动作用是比较大的,别人对一个地方的认识除了在经济上,还有人文上的,“咸淡水诗派”虽然成立时间比较短,但大家也能从全国各地诗刊上见到这个诗派的作品,我们希望通过诗歌的形式呈现大香山的人文风貌,为广东文化强省做点实事。” 对于《香山诗刊》办刊的目的,王晓波称办刊宗旨是构建中国大陆诗歌与港澳台侨诗歌交流平台,努力把诗刊办成大陆诗歌和华侨诗歌的纽带。为中国诗坛、咸淡水诗派(香山诗派)及我市文学界添新风景。 畅谈“咸淡水诗派” ◇希望中山作家、诗人努力把“咸淡水诗派”向前推进 (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范英妍) 以圆桌研讨会这种形式谈诗歌非常好,中山作为一个富有人文底蕴的地方,有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有不少的文学作品新作推出,这些作品都以不同的形式去反映地方的人文风韵,人们的生活,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咸淡水诗派”的成立,也得益于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发起倡议,还有在这方面做的努力及给予的支持,从成立起走到现在,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日后,希望中山作家、诗人们多出作品,努力把“咸淡水诗派”不断向前推进,做得更好。 ◇作家应有大“气象”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中山市作协主席郑万里) 在中山,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个中山诗群,一些诗人的诗歌也写得非常好。当然,我们很多诗人还没能走向全国,走不出去的原因有很多,关键在于很多诗歌没有大的“气象”,这是我们最大的弱点。 无论我们的诗歌,或是散文,或是小说,我认为都应有一个大的“气象”,把写作上升到一个哲学的层面去思考,思考我们的生活,思考我们的社会,思考我们的人类。如果能上升到这个层面,这个文学作品就一定是有分量的。 如果没有大的“气象”,就限制了我们走向全国的步伐,一个作家要走向全国,就必须要有全国的视野,全国的胸怀,很多作家思考的问题没有深度,这些都影响作家走出去的步伐,这次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中山市文联、中山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广东(中山)散文创作研修班之后,我们下决心每年要办类似的研修班,把全国最先进的文学理念引进来,让大家看到我们在全国一线的文学家、评论家,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在做什么,这是很重要的。 我觉得文学界有一个特别不好的现象就是:玩圈子的多,写的东西也是圈子里的人看,然后就相互评论,但做不到真正的批评。 一定要敞开胸怀,你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也就成熟了。如果没有这种胸怀,要想写出很大气的作品,可能性很小,批评比表扬的话要难听,就像吃药一样,药是苦的,但对人是好的。吃糖很甜,但不一定好。 一个作家要有文化自信,人家批评你,如果有能力接受,这就是文化自信。当然,我们文学家、评论家也要形成一个自己的评价体系,不要只从作品的感受来评论,要有一个评价体系,用一个标尺去衡量作品,这样的评论,作家是服的。 ◇中山诗人有自觉的诗歌建构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茅奖评委杨庆祥) 广东是一个诗歌大省,我认识的诗人也很多,也经常收到《香山诗刊》,虽然没有全部都读过,但我还是很惊讶,因为我对中山的了解不多,有一次收到这本 《香山诗刊》,了解到这里做一个 “诗意公交”的活动,发现这里有很多的诗歌写作者,我觉得非常的好。 我觉得这个诗人群体在写作上有一种“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他们不是随便写一写,可以见到他们有一个知音的圈子,有一个诗歌的共同体,还能够有一个自觉的诗歌建构意识,我觉得这个特别的重要,诗歌群体一般有几个条件:就是有杂志,有一些品牌的活动,还有一些诗歌新意识的东西。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定向外界来推广,推荐你们自己的诗人,把你们写出来的好作品,让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我希望这里的领导们多给他们支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经费,把《香山诗刊》做得更好。 还要与市外、省外的诗人多交流,这样做,虽然立足于中山本土,但有全局性的观念,也会影响到诗歌写作的态度,当然,诗人不光要写,还要想为什么要写?如何写的问题?要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观点或观念,哪怕这个观点或观念不够成熟也没关系,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诗派,就像江西诗派,大家也不会关注江西诗派有什么理论,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理论,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让人记住,这也很重要的。 刚才我读了中山诗群写的作品,水平都很高。像姚风、王晓波等人的诗歌写得棒。这个诗刊做得非常好,宗旨明确,就是大陆诗歌和华侨诗歌的纽带,做成一个桥梁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亮点,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创立了“咸淡水诗派”,这两点对于外界认识中山诗歌带来影响。 ◇“咸淡水诗派”要努力形成自己的理论,写作的倾向 (广东省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世宾) 在咸淡水交汇的地方,团结着一群诗人,进行诗歌创作,我觉得是一个有目标、有抱负的一个行动。通过“咸淡水诗派”活跃了一个地方的诗歌写作,这些年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有推出刊物,也有诗人作品得到推荐,使这个地区的诗歌越来越活跃,我感觉这个现象非常好。 诗歌是一个比较小众的群体,能够把大家团结起来写作,互相温暖,在这个物质时代能触动大家的写作,这种行动是非常可取的,也许中山在广东诗歌格局里面,它慢慢突现出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一个诗歌写作的地区,我建议就是,既然是一个诗派,不是一个诗群,就要努力慢慢形成自己的理论,写作的倾向,这样一个诗派的面目还会清晰起,如果只是靠大家随意去写,好的、坏的都掺杂在一起,一个诗群也无法把自己的面目突现出来。 香山在现代,它是一个开先河的地方,我们的孙中山就出生在这个地方,而且一直有跟海外交流的传统和历史,这就有一种开放的意识,有一种强烈的变革,至少在孙中山时期,他有强烈的向西方学习的一种愿望,我想提出这一个诗派,就要努力向外开放,向我们前辈学习,把属于世界的那些优秀文化吸纳进来,成为我们写作的资源,价值的立场,我们这样,香山或“咸淡水诗派”才有更好发育的一个土壤,能够吸收得更好,也能成长得更好。 这种开放的意识,努力打开愿望,在“咸淡水诗派”形成一种共识,并努力去开拓,这样的话,“咸淡水诗派”也许有一天能立得起来,并且以一种更强大的面目出现在中国诗坛面前。 ◇“咸淡水诗派”能给中山诗人一个好的写作氛围 (广东省作协文学院专业作家魏微) 我也写过诗,但早期写诗没写成,是因为当时我身边没有像“咸淡水诗派”这样一个群体,没有一个氛围,所以,一个写作氛围很重要,“咸淡水诗派”能给中山诗人一个好的写作氛围,很不错。有不少人说我有诗人的潜质,但没当成诗人,但我也很喜欢诗歌,在写作成长期时,如果有诗歌刊物给我一些邀约,我有可能就走诗歌之路了。 ◇希望深圳诗人与中山诗人多交流,相互学习 (深圳诗人李可君) 我写小说也写诗,我本职工作也是做杂志的,当我手下拿到《香山诗刊》这本厚重的杂志之时,我就很开心,在深圳,文学也很繁荣,但这么厚重的诗刊还是极少的,深圳有很多的杂志,但纯诗刊的很少,所以特别敬佩中山的诗人们,为诗歌做出这么大的贡献,我希望深圳诗人与中山诗人能多交流,相互学习,做诗歌比赛或沙龙交流,把我们小众的东西推广到各处去,把小众推广到大众,也是我们诗人要做的工作。 相关链接 《香山诗刊》 《香山诗刊》是继我市《香山文学》季刊之后的又一大型纯文学刊物。其刚出版便在我市文学界引起较好反响。诗刊书香浓郁、质量上乘,内容厚重而丰富,共分诗歌中山(著名诗人诗写中山诗歌佳作)、中山诗群、双子星座 (名家代表作)、诗歌地理、日本汉语诗群、香港诗群、上海诗群、北京诗群、国际华文微诗星空、微诗评论、诗歌评论、结识诗人、诗歌现场、诗歌记录等版块,其中刊发了洛夫、叶延滨、丘树宏、梁平、华纯等一批著名的中国大陆(包括广东)诗人和华侨诗人作品。 “咸淡水诗派” “咸淡水诗派”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发起倡议,得到中山、珠海、澳门诗人代表一致响应。对于创建大香山地区“咸淡水诗派”的构想,倡议书上写道:“珠江为淡水,南海是咸水,淡水代表传统的中华文明,咸水代表海洋文明。咸淡水在香山地区交流碰撞融合,形成了咸淡水,两种文明在香山地区交流碰撞融合而形成了咸淡水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香山地区已经基本形成咸淡水文学艺术流派的雏形。只可惜这一重大特点一直没有引起各方面的发现,更未能具备学术理论的支持。今天,到了应该将香山咸淡水文学艺术流派这一概念摆到世人面前,并予以挖掘、总结、推介、继承和弘扬的时候了。我们建议先从诗歌开始。为此,我们郑重提出创建‘咸淡水诗派’的倡议”。 倡议书对“咸淡水诗派”在地理意义方面作了概括,包括了大香山地区,即现在的中山、珠海和澳门地区。而在人文意义上,包括在思想内容、风格特点、形式体裁这三个重要方面,“咸淡水诗派”既要坚持中国传统元素,又吸收世界各国优秀元素。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6 20:59 , Processed in 0.07002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