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视窗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中山视窗 首页 中山资讯 社会民生 查看内容

艺术名家中山纵论中国水彩、粉画现代性与民族性 绘画需要回到本体才能体现生活温度

2016-12-10 12:51| 发布者: kenny| 查看: 557| 评论: 0

艺术名家中山纵论中国水彩、粉画现代性与民族性 绘画需要回到本体才能体现生活温度

艺术名家中山纵论中国水彩、粉画现代性与民族性 绘画需要回到本体才能体现生活温度

艺术名家中山纵论中国水彩、粉画现代性与民族性 绘画需要回到本体才能体现生活温度

艺术名家中山纵论中国水彩、粉画现代性与民族性 绘画需要回到本体才能体现生活温度
12月3日,岐江美术论坛在岐江公园灯塔岛上进行。

艺术名家中山纵论中国水彩、粉画现代性与民族性 绘画需要回到本体才能体现生活温度
12月3日,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中国水彩粉画人物画展在中山美术馆举办。

    岐江水暖,彩为君渡。中山古称香山,作为西风东渐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领域产生过许多重要的人物。就水彩而言,历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协会副主席的著名水彩画家古元先生,就是香山人。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 “中国水彩、粉画人物画展”暨“岐江中国美术论坛:水之维:中国水彩、粉画现代性与民族性的思考”在岐江河畔举行。
    中国水彩名家及第一线创作者云集于此,共同探讨新时期下中国水彩画的发展问题,展开学术争鸣。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林:
作品要体现时代生活,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美术界曾两次谈到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话题,分别是50年代和80年代。今天在水彩这个小画种中,要谈这个议题首先要从画种的源头说起,水彩画起源于艺术家的手稿。英国人的水彩画可以把当下社会、历史、风景、性格、脾气的时代特征体现出来,我们的水彩画能呈现当今社会中国人的生活就是它的民族性。
    我认为水彩画语言本身不存在民族性,我主张多种多样,包括民族性,也可以多角度,语言上增加现代成分,增加写意感,做到气象万千,提民族性也好,现代性也好,一定要有绘画本身的质量,不是提一个概念就达到民族性或者现代性。
    总结起来,我认为现代性与民族性指两方面:一是你处在的时代、社会人的精神面貌,二是语言的探索性。我认为语言上不存在民族性,可以生发出各种各样的语言。我个人认为表现这个时代的生活,语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作品。
●广东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梁宇:
画种不分大小,作品需要多元
    我认为画种不分大小,而画家个人的修养、审美,以及作品的内涵和展示都很重要。民族性是不自觉出现的,假如我现在是德国的画家,就一定带有那个国家的烙印,这种民族性与画家所处的文化、时代背景有关。我国很多画家如杜大海老师、吴冠中老师也不断进行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探索。
    水彩有水性的特点,媒介纸质和中国的国画有相似之处,水彩是连接中西两种观念的画种。中国的水彩必须要有中国人的审美特点和态度。本次评选在很多水彩作品中,看到更多元开放的局面,无论现代性还是民族性的作品都有,画家们在题材选择与材料运用上都花了很多心思。展览评委们评选的都很认真很严谨,每个画家都不断进行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思考,都想超越自我,同时伴随着困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也基本代表了中国水彩人物画的风貌。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地方,是水彩的强省之一,经过几代人对水彩画探索实践,形成了广东特有的地域性特点,我希望以后能在中山进行更多的探讨。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其钧:
年轻画家不要盲目跟风
    我觉得水彩画的多样性是个比较好的研究方向,在评选过程中,评选专家关心的是作品的多样性。水彩画是西风东渐时从国外传来的画种,某种程度上,比油画和国画的历史还长。众所周知,很多画家在搜集素材中,善于用水彩媒介创作,这也是画家普遍使用的画种。
    我们在评比中注意到一个情况,就是一旦有一个名家获奖,就会吸引很多年轻人跟风模仿这个画家的作品,但其实得奖有偶然性,有时就只有一两票的差别。我建议画家不要盲目跟风,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坚持多样性发展,否则你就不是你自己,而成为了那个得奖的人。
    广东是水彩大省这是有数据支撑的,2016年12月底至2017年1月,将要在石家庄展出的第十一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画展中,收到3124件作品,其中广东有366件作品,占到送件比例的九分之一,质量也很好。而宁夏、贵州、新疆、海南等省份的送件还不足30件。
    其实水彩画给年轻画家很多出名的空间和途径,你想画油画拿奖比较难,水彩画体现画家个性,画得好很容易被别人注意到,年轻人一定要尝试水彩画。广东画家眼光敏锐,颜色用得好,注重色彩感。所以我们鼓励更多年轻画家投身于水彩画中,创作出更多好作品。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石增琇 :
画作要站在文化历史的高度来评判
    中国水彩画在百年前的发展三个脉络有:西方的水彩画在中国落地生根,上海徐家汇的教堂、洋学创办的水彩画种以及早年艺术家们出国留学把水彩画引进中国。
    比如天津的李叔同,他在日本留学学习期间画了两幅水彩画,《昭津风景》和《山茶花》分别用印象派和中国花卉的画法。此外,他还做了大胆实践,写了中国第一部水彩画著作《水彩画法说略》。大师就是制定规范的人,他奠定了中国水彩画的两种不同面貌,采用西方手法和中国手法。
    我认为,从水彩画的审美、题材、构图来看,本土的就是民族的,不要太果断认为它用某一个因素如线条、光影等作为判断是否民族性的唯一标准。民族性也好,现代性也好,画作始终需要站在文化、审美、历史的高度来评判。简单而言,传统画家要学习要了解,要深入生活,观察体验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创作出有价值有高度的水彩画作品,这样才能更好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高柏年:
好作品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们所认识的水彩画从踏入中国土地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印上了中国的印记。这个画种能够走到今天,是我们几代画家所倾注的中国人的思绪和情怀,中国传统艺术是丰富的保障,其中的精华“意境”和“传神”是两个挥之不去的关键词,意境和传神不单单只我们的中国画,在其他的艺术中文学、诗歌等都有充分的体现。这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精神、人格魅力和艺术修养。
    意境和传神通过观者自己的人生积累、生活体验表现一种人生感悟及生活境界。
    好的作品可以给人带来这样的感受,比如说风景画有了借景抒情的感受,人物画表现的是活生生的人,画家的体验认知情感的传达和风景画静物画不一样,人物画要植根于被描绘对象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我赞同不单纯讨好眼球的,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充分体现画家个性特色的作品,有哲学内涵的产品,我迫切地希望看到这样的好作品。
●四川美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刘明明:
应重视水彩画的教育
    水彩画的民族性和现代性,多年来很多理论家喋喋不休地谈论,在英国,水彩画已经非常普及,也因此发展完善。中国水彩也发展迅速,理论家提出问题,画家解决问题,但我们当下应该重视水彩画的教育。
    据我了解,英国并没有专门的水彩画教程,他们统称绘画课,包含水彩画、油画、版画等。学生可以任意学习,并不像我们国内有水彩画专业,从这点上来说,中国水彩画学生很幸运。但是,英国水彩画的普及度很高,有着广泛良好的群众基础,我认识一个英国的工人,他都能画出很好看的水彩画,英国其他专业的教师也可以画出三次重叠画法的水彩画。英国人对水彩画的欣赏程度、普及程度很高,可以说水彩画走进了每个英国老百姓的家庭。大家对这个艺术十分热爱,画家也都有出路,有展示的地方。
    在中国,作为水彩画家很幸运,因为水彩画教育在逐渐完善,很多高校也专门开设了这个专业,年轻的学生可以受到非常好的教育。并且,我们现在的人物水彩画无论从绘画题材、创作手法、表现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希望年轻画家、年轻学生能继承优秀传统,将水彩画一步步向前推进,跟上其他画种,在国内得到更大的普及与发展。
●云南艺术学院知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陈流:
对传统技艺、手法的偏离值得警惕
    谈水彩画的现代性和民族性不能离开传统的继承,民族性就是传统的概念,现代性指的是创新,然而,我们发现如今现代艺术教育对传统的技艺、手法和思想方面的教育都偏离得越来越远,很多美院的年轻学生甚至不愿意用传统的方式来看问题。
    我们在强调创新的同时,首先要注意,在原有的经典上突破而且立得住脚才行,但是我们往往容易把创新和猎奇的混为一谈。所以最近这些年我开始注重如何审视传统的重要性,我们的老师有没有在行为、观念、艺术上形成延续而值得推敲的东西给到学生,让他拥有最基础的东西,我们应该先谈传统的传承而后再谈创新和当代性。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水彩画家李虹:
绘画应该回到本体
    民族性是相对于西方而言的,我认为绘画还是要回到本体。绘画就是要解决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最重要。如果你写实造型的能力都很差,那你做的东西可以说是镜花水月、过眼云烟。经典的东西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是有深度有情感有温度的作品。这些年来我们在很多展览上看到,一些画家为了得奖,不断模仿成名的画家或者自己的老师,他们迷失了自我,缺乏方向感,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语言。他们只解决了绘画表面的问题,但是绘画需要回到自身,需要生活的脉搏,这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自己不断去探索发现。相关链接
中央美院教授李晓林分享绘画实践心得
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创作出自己风格
    中山日报12月10日讯 (见习记者周蜜)12月3日下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林的艺术讲座《我的绘画实践》在市文化馆四楼综艺厅举行,期间李晓林以自己绘画作品为切入点,用两个多小时分享了其绘画创作历程及感想感悟,吸引了我市众多艺术爱好者和中小学生到场参与。
    创作画笔始终“瞄准”社会底层人物
    为什么讲座取名“我的绘画实践”?李晓林先做了一番解释,他认为当前艺术呈现多元化,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也很多元和丰富,就比如关于什么是素描?现在这个问题也没有统一答案,而每个画家有各自的经验,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绘画艺术有其个人性、私密性,应更注重对自身实践的尝试与思考,探索自己的绘画表现语言,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他取了个很直白的讲座名,通过讲述分享自己个人的创作经历,以跟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有更多交流。
    “因为是实在太喜欢画画了,很多人问我绘画创作有什么诀窍,归根到底只有两个字,就是热爱。”李晓林说道,他喜欢观察人,钟情于写实绘画,比较注重人物的精神面貌,因此一直以来他画人物画比较多,而在选材上,他总是将目光集中到那些小人物的身上,确切地说,是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上,这与其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李晓林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对黄河文化浸润已久,年轻时更曾在黄土高原扶贫一年,期间他看到了最真实、最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2000年末,他开始关注矿工生活,反复的出入矿山写生和采访,并在老家拍摄了大量的人物照片,最后创作出以连环肖像式呈现的作品《幸存者系列》。
    据介绍,李晓林早期是学版画出身,随后画了大量的水彩和素描,其绘画语言、表现技巧和视觉冲击力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作品种类涉及广泛,从艺术形式上看,有版画、油画、水彩、素描等,从题材来说,有矿工系列、塔吉克写生、藏区写生等,他所描绘的大多是乡下农民和矿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这些中国社会的底层人物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一直是他的关注对象和绘画主题,他以自己的真诚和审美经验,默默地注视着他们。用画笔无声地倾诉,让我们去关注感受这些群体的真实存在,展现了中国现实社会底层人物生存状况的生动画面,还有对他们为生存而艰难挣扎的同情和关怀。
    不希望学生绘画创作时模仿自己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近年来李晓林已先后培养了十余个研究生学生,但风格却样态各异。李晓林表示,考虑到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生活、知识形态,对于一个老师来讲,他非常警惕自己的言行会干扰了学生,同时鼓励学生们坚守自我健全、立异求同,让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墨守不成规。在平常教学时,李晓林不希望学生模仿自己,有时候在练习时,也不希望学生们跟自己画的一样。他轻易不赞成“风格”,认为“风格”的危险在于因偏激而各标一枝,各执一端,使“风格”之间相互□离,乃至针锋相对,于头头是道的“体系”中对活生生的艺术生命进行肢解。
    在讲座最后的观众互动环节,有家长提问
    七八岁小孩该怎么学好画画?李晓林回答,随便让他画,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空间,无论何种艺术表现形式或题材,要放手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画任何他喜欢的东西,不要给他们任何限制。家长事后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引导,比如询问孩子,为什么喜欢画这个东西或主题?让孩子讲出来,如此家长可以从中获知孩子的兴趣发展方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网站地图

GMT+8, 2025-5-7 22:08 , Processed in 0.0670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