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视窗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中山视窗 首页 珠海江门 江门 查看内容

江门市“十三五”发展蓝图绘就

2016-11-19 22:32| 发布者: kenny| 查看: 581| 评论: 0

“十二五”成绩单
    2010—2015年
    全市生产总值由160.62亿元增至259.98亿元,年均增长9.1%。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3.44亿元,年均增长12.6%;
    ●2015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25亿元,总量跃居江门市前三位,年均增长14.6%;
    ●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153.82亿元,年均增长11.8%;
    ●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23亿元,年均增长11.5%;
    ●2015年全省58个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排名中,鹤山排第6位。
    □江门日报记者 杨光明
    产业转型加快推进
    ●“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282.6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1倍;
    ●2015年全市旅游总人数435万人次,收入34亿元,比2010年增长59%和100.6%;
    ●金融支撑力度加大,新增银行及融资机构7家,贷款余额比2010年末增长1.06倍;
    ●201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6.65亿元,年均增长5.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5万元;
    ●“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落实惠农资金5.1亿元。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98.3%;
    ●187家企业纳入江门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名录库;
    ●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驰(著)名商标14件、省名牌产品7件,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件,通过国家认可实验室2家;
    ●累计申请发明专利682项,获省级以上专利奖3项,顺利通过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
    新城建设初见成效
    ●五年来建成省宜居村10条、江门市生态村8条,整治89条行政村;
    ●“十二五”期间新增公路里程560公里,比“十一五”末增长46.5%,新改建农村公路286公里;
    ●五年新改建供水管网20.17公里;启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四堡水库后备水源项目建成运营;
    ●投入7.16亿元建设和改造电网,全市供电量突破3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6.1%;
    ●建成天然气管网120公里。
    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五年整治或淘汰高污染燃煤锅炉105台、黄标车及老旧车8081辆;
    ●城乡垃圾收处经验获全省推广,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建成城区绿道58.4公里、步行径268.7公里、生态景观林带25公里、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106个。
    重点改革取得突破
    ●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设置政府部门24个,撤并事业单位107个;
    ●投融资创新取得突破,创立全省首支县级创投基金,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发行12亿元公司债券;
    ●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市财政投入6955万元,实施社会购买服务160项;
    ●在江门地区率先建成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体系,累计交易2873宗,交易额3.15亿元。
    民生事业持续进步
    ●“十二五”期间,市财政民生支出59.5亿元,是“十一五”的2.5倍;
    ●新建保障房2669套,改造农村危房68户;
    ●建成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25个镇村养老服务站,新增床位800个;
    ●投入680万元,开展三届“养老·助残”公益创投项目;
    ●慈善事业有新发展,五年募集善款9300多万元,5万多人次受惠;
    ●新改扩建各类中小学29所,新增学位9660个;
    ●改扩建公立医疗机构5家,新增床位489个。
    政府建设不断加强
    ●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公布实施“1+3”清单,清理审批事项360项;
    ●基本完成商事制度改革,实现工商登记“五证合一”、同城通办,全市市场主体突破3万户大关;
    ●完成市镇两级“邑门式”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建成138个村(居)公共服务站。
    “十三五”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生产总值增速高于江门平均水平,2018年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两年实现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通过五年奋斗,“一城三中心”建设初具规模,现代化组团式的珠西门户城市格局初显,中欧合作区(核心区)和江门物流枢纽中心建设初步成形,珠三角乡村生态旅游中心打造卓有成效,全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幸福鹤山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产业发展目标:紧抓珠三角(江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3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R&D)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6%以上。
    ●城市建设目标:积极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力争2017年通过考核验收。
    ●生态建设目标:“十三五”期间,建成生态景观林带36公里、绿化美化乡村60条,新增生态公益林10万亩,完成森林碳汇林示范林建设1.7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
    ●民生目标:到2018年全市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力争到2018年城乡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2020年完成全部敬老院改造,公办民营、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占比达50%以上;“十三五”期间新建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公平发展。
    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聚焦三大中心 建设产业强市
    打造珠西制造中心
    统筹“一城三镇”资源,进一步理顺工业城管理运营体制机制,高标准建设中欧合作区(核心区),打造鹤山发展副中心。
    整合招商资源,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通过敲门招商、中介招商、以商引商,开展精准招商,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超10亿元大项目。
    落实项目全过程跟踪服务机制,加快形成一批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打造珠西物流中心
    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泛珠三角”发展战略,依托广珠铁路、南沙港铁路和区域交通网络,加快广珠铁路鹤山货运站场改扩建工程建设,拉通疏港主干道,力促普洛斯物流园建成运营,承担起江门站货运转移和市域城市配送等功能。
    科学谋划鹤山南站布局,围绕“一中心两片区”建设江门物流枢纽中心,打造集公铁水联运和多种物流功能区于一体,服务珠三角、辐射粤西、面向大西南的区域综合性物流枢纽。
    打造珠三角乡村生态旅游中心
    依托“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资源禀赋和毗邻广佛的区位优势,充分挖掘岭南、广府、侨乡、客家、红色等文脉底蕴,整合提升鹤山咏春、龙舟、狮艺、宗祠、古村落等特色文化,加快建设珠三角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构建“一平台、三走廊、一中心”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加强旅游创意策划,推介“北部山水文化+物流商贸、南部休闲农业+客家乡村、西部现代农业+山地生态”三大特色片区,打造古劳功夫水乡、共和高尔夫小镇、鹤城客家特色生态镇、云乡旅游小镇等特色小镇,谋划“一镇一品”旅游线路。
    加快“岭南鹤武”文旅项目建设,打响“全球咏春文化原点、中国最美功夫水乡”品牌。
    加快转型升级 推动创新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
    紧抓珠三角(江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落实“六个优先”政策,推动一批优质企业增资扩产,力促一批企业改制上市。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渠道扩大消费,发展农村电商,组织企业参加广货网上行和各类促销活动,大力拓展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养老等新型消费。
    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
    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扶持跨境电商快件清关中心和重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对接广东自贸区发展,加快鹤山海关监管中心建设,优化通关环境。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门户城市
    提升城市品质
    立足门户城市定位,依托“两山一水”(大雁山、茶山、古劳水乡)建设高端山水生态新城。
    高标准建设谷埠新区,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打造西江黄金岸线,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
    建成新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工人文化宫,力促文化中心片区基本成型。
    推进美雅产业新城建设,带动城西商贸物流业发展。
    谋划古桥古蚕、文华路与鹤山大道交叉口附近等重点片区建设。
    加快旧城改造步伐。
    依托沿西江和沙坪河两大景观带,打造集“山水城”于一体的珠西门户城市。
    完善公共配套
    深入实施交通大会战,积极配合南沙港铁路、广佛江珠城际轨道、肇庆-江门高铁、佛开高速(三堡至水口段)扩建、省道S270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力争2018年国道G325(大雁山至桃源段)改线工程和滨江路工程建成通车,谋划推动国道G325(桃源至址山段)改线工程、雅桃鹤镇级公路、龙古公路改扩建、双和公路(纳入省道)改造等市镇公路建设,加强交通干线与城市路网的接驳,构建与珠三角核心区、江门市域及粤西互联互通、快进快出的大交通格局。
    加强生态建设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落实生态控制线、林业生态红线。
    深入推进新一轮绿化鹤山大行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加快公园城市建设,整合提升大雁山龙头公园,完成北湖公园·体育中心升级改造。
    加快推进沙坪河综合整治工程,建成古劳水乡省级湿地公园,打造独具鹤山特色的岭南水乡生态公园。
    加快推进云乡、彩虹岭和昆仑山三大省级森林公园的申报创建工作。
    坚持改革兴农 提升“三农”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
    整合“名特优新”农产品,做大做强蔬菜、水果、水产、花卉、茶叶、休闲农业等六大产业基地,开发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美食、科普等特色农旅项目。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业,打响双合红茶、鹤城腐竹、古劳制酱、址山腊味、共和“三瓜两豆一葛”等特色品牌。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五年内建成2个以上农业集群示范区、本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个。
    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
    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建成启用市粮油储备库。
    深化农村改革
    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三资”规范管理制度体系。
    发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流转服务平台作用,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统一登记,保障农民宅基地合法权益。
    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做好新一轮村(居)换届选举工作。
    增进民生福祉 建设幸福城市
    力促就业增收;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文化强市;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创新社会治理。
    切实履职尽责 打造有为政府
    坚持依法作为;坚持高效作为;坚持廉政作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网站地图

GMT+8, 2025-5-9 02:49 , Processed in 0.06490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