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视窗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中山视窗 首页 中山资讯 本地新闻 查看内容

“中山文学奖”激起海外华文写作热情 ——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评奖侧记

2016-11-13 12:50| 发布者: kenny| 查看: 816| 评论: 0

“中山文学奖”激起海外华文写作热情 ——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评奖侧记
它带有缤纷多彩的面貌,又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华侨华人 “中山文学奖”(原 “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一个激起着海外华文作家写作热潮、不断推举出优秀作品的奖项,已经成为不少海外华文写作者的目标。2016年,适逢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 周年,在国务院侨办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主办方决定将“中山杯”华侨文学奖更名为华侨华人 “中山文学奖”,纳入国侨办“文化中国”项目,成为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11月8日,本届华侨华人 “中山文学奖”在京揭晓。十部作品获奖,其中八部为小说作品,一部诗歌作品,一部散文,这些作品注重家国情怀、民族情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其中,陈河长篇小说《甲骨时光》夺得大奖,虹影的长篇小说《米米朵拉》、陈永和的长篇小说《1979 年纪事》、林湄的长篇小说《天外》以及中国台湾作家蓝博洲的长篇小说《台北恋人》获优秀作品奖;余泽民的小说《纸鱼缸》、陈谦的小说《无穷镜》、陈九的中篇小说集《挫指柔》、李长声的散文集《长声闲话》、王性初的诗集《初心》获入围作品奖。经多方走访,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获奖作者,深入了解了他们的创作心路。

奖项内涵
“中山文学奖” 与世界华文文学大会无缝对接
影响力更大
好作品更多

    2009年,经中宣部和中国作协批准,以伟人孙中山名字命名的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在中山市成功举办,成为国内首个面向华侨华人作家 (含港澳台地区作者)的奖项。2011年和2014年,它先后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洛夫、严歌苓、张翎、李永平、陈河等一批知名华文作家获奖。2016年,适逢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国务院侨办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主办方决定将“中山杯”华侨文学奖更名为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纳入国侨办“文化中国”项目,以提升该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在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开幕式上,国务院侨办主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裘援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华侨华人 “中山文学奖”在本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中的意义。她表示,“孙中山先生当年很注重读书,注重文学,他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我们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山文学奖’作为本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当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与内容,也是想以这样一种方式,表达我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深切怀念,特别是对他一百多年前所发出的‘振兴中华’这样的声音而为之喝彩,在这次世界华文文学大会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家与文学工作者。多年来,他们为讲述中国故事,为传承我们中国文化,为弘扬中国精神,笔耕不断,产生出很多优秀的作品。我们希望通过‘中山文学奖’,能够把其中很优秀的作品选出来、推举出来,在社会各界进行宣传,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本届文学奖终评评委杨匡汉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与世界华文文学大会的对接,使得前者产生更大的影响,将推出更好的作品。

获奖作品

    ■陈河的长篇小说《甲骨时光》

    在陈河《甲骨时光》授奖词中,评委会如此评价其作品:陈河的写作谨严、专注,用心深切。他一直在为当下现实找寻有想象力的入口,用历史故事承载现代精神。长篇小说《甲骨时光》深入古老的中国腹地,围绕殷墟甲骨文物的秘密争夺,将民族危难、历史迷雾、人性幽暗、欲望景观汇于一炉,以考古学家的实证精神和历史学家的人文情怀,创造了一个充满诡异、象征、梦幻的文学传奇,这场特殊的文字穿越,表达了作家对战乱年代考古学者的深沉敬意,重塑了国人的勇气、智慧、气节,以及对伟大文明的敬惜。

    陈河在颁奖现场发言时谈道,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让更多的海外华文作家不断创作出好作品,为“中山文学奖”增添亮色。

    他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读者看了《甲骨时光》,都说不只是在故事上吸引人,在学术这一块也做得扎实,具有学术研究的基础,有非常好的想象力,我也觉得这是自己创作的比较好的一部作品。”

    ■虹影的长篇小说《米米朵拉》

    以长篇小说《米米朵拉》获奖的虹影告诉记者,获华侨华人 “中山文学奖”对她而言算是雪中送炭,因她在祖籍国没有获过奖,这是对海外华文文学作者创作的肯定。授奖词中对虹影的奇幻作品《米米朵拉》评价为“见证超越自我、突破潜力的温暖之作”。主人公由“寻找母亲”这一经典主题展开生命旅行,通过开放性的故事结构,探讨个体如何融入他人、地方,如何与世界对话等严肃的问题,让想象之光照进现实的人生。

    ■林湄的长篇小说《天外》

    林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获奖对于她来说是一种鼓励,她谈到在自己的创作当中,多是写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个形而上的问题,写人性的问题。

    授奖词中对长篇小说《天外》这样评价:以俯瞰众生的悲悯情怀,关注被危机裹挟的个体生存状况,反思现代人在情感和欲望、现实与精神、生活同信仰的冲突中重建生命价值的可能,是凝聚着作者苦心孤诣的厚重之作。

    ■蓝博洲的长篇小说《台北恋人》

    授奖词中对长篇小说 《台北恋人》这样评价:将对历史真相的执著追寻与人生命运的戏剧重构通过代际关联打通,双线巧妙编织的文本结构,缓解了直面历史的尖锐姿态,通过洋溢着怀旧气息的深情文字,探讨历史反思的紧迫性和可能性,书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命运悲歌。

    ■余泽民的小说《纸鱼缸》

    《纸鱼缸》讲述中国男孩司徒霁青逃离了自己的家庭和父辈,辗转来到美丽却又充斥着不安和暴力的匈牙利。他渐渐走入好友佐兰的生活,不由自主地卷入到种族、家族与历史的剧烈冲突中,演绎出一段荡气回肠的异国友情……

    余泽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本书是十多年前一篇日记“长”出来的一个作品,当时这篇日记比较短,后来就写成一个短篇,到了2010年又加了些故事,写成了中篇,“当时写完中篇后,我就有了想法,把这个改写成长篇,因为我一直从事翻译工作,对东西方文化比较了解,对跨文化的写作有比较好的把握,当时在写这个长篇时,用了跨文化的视角,跨文化的结构,还尝试了跨文化的语言。”

    ■陈谦的小说《无穷镜》

    陈谦是“60后”作家,她接受采访时称:“我只想写感动我的东西、生活中打动我的东西,我的生活经历就是如此,很自然,到了美国留学,后来就留下来,我的作品就反映这些东西,反映新一代移民的生活。不管什么文学,最重要的是表现人类的生存与困境,这个困境是表现在基因、文化习惯等里面的,包括小说《无穷镜》里的那个女生,在大的经济浪潮中,她面临的问题。我的小说不只强调写故事,还强调故事为什么要发生。”

    ■李长声的散文集《长声闲话》

    曾经从事编辑工作多年的李长声以散文集《长声闲话》获奖,他得悉后很是开心。虽然在日本生活,但他多年来一直保持用中文写作,《长声闲话》散文集以他创作多年的随笔为主,从中日两国文化的比较、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以及日本的饮食记游等多方面出发,用闲话的形式描述一种生活方式。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没想到会获奖。在中国文学里,古代是以散文为重,到了现当代就以小说为重。他所创作这些散文的灵感多是来自于日常的生活及阅读。

    ■王性初的诗集《初心》

    王性初与记者聊到诗集《初心》时介绍,这本诗集分三辑:一是星条旗下的影子。是作者以在美国的生活体验为主。用诗歌的形式,体察自己在美国的种种感悟;二是不忘初心的蚂蚁。抒写作者移居美国之后,对故国、家园的眷念之情以及返回故乡的候鸟情怀。三是写自己的中国梦。

    王性初称,他在创作中注重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乡愁情。他对诗集中没有收入关于孙中山的诗歌 《伟人的足迹》感到有点可惜。

    ■陈永和的长篇小说《1979年纪事》

    陈永和对记者谈到 《1979年纪事》创作过程时称:小时候,老家福州经常会有一些流言在大街小巷流窜,其中一个令人久久无法遗忘的,说的是火葬场停尸房内,每天晚上,都有个从精神病院逃出来的病人,把尸体从铁床上扛起来,让他们靠在墙上站队。这就是《一九七九年纪事》小说的原始种子。小说初稿完成于1998年。给两个朋友看,其中一个朋友曾说可以推荐给某杂志熟悉的编辑。但她自己觉得不满意,有点言犹未尽的感觉。就想,改一改再拿出去吧。但就是无法改,怎么也理不出个头绪来。于是就放下了。一放就是多年。其中,因电脑出了故障,保存的文本再也无法找到。她倒也不觉得可惜。到最后竟完完全全把它遗忘了。

    事过十二年,时代已经天翻地覆,一次整理旧物,偶然发现了打印出来的原稿。重读后,她感到既陌生又熟悉,被自己打动了,就觉得值得重新捡起,一头扎了进去,竟也找到了修改的入径。当然,修改时增加了由年岁增加必然要增加的人生感悟与体验。二稿完成后,几番周折,寄予《收获》杂志编辑王继军,终遇知音。编辑提出深思熟虑的修改意见,细致到某个细节与感觉。她很感动,又修改一遍,于是小说终成为今天的样子。她称,小说很沉重。但不是当事者的沉重,而是咀嚼当事者沉重后的沉重。

评委声音
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日渐成熟

    评委们表示,历经三届的“中山文学奖”越来越规范和专业;活动覆盖面更广;作品题材愈发丰富多元、艺术表现力和技巧也更为成熟。

    ■评选过程愈发专业

    担任本次征文活动终评评委的广东省作协主席、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蒋述卓介绍,本届文学奖征集对象为台港澳及海外华侨华人作者,作品征集范围为国内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诗歌集、散文集以及在国内重要文学期刊上发表的长篇小说。

    蒋述卓在谈到此次评选的范围和对象时表示,将评选范围缩小是给广大华侨华人作家一个更为公平的平台,“因为许多海外作家的写作是兼职,而不像国内有专职作家。国内作家可以参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但海外作家因为国籍身份却无法参评这些奖项,希望通过‘中山文学奖’给他们的文学坚守一个展示平台。”

    担任此次终评评委的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杨匡汉也表示,用十六个字来形容此次评审十分恰当,即“六亲不认、只看作品、顾全大局、把关引领”,根据这些方针,评委会在初评、终评中可以说慎之又慎。当最后的评选结果出来,大家的意见也相去不远,“说明作品够硬,意见趋同”。

    ■入选作品题材丰富

    蒋述卓介绍,本次征文共收到来自20多个国家的作家投稿,入围作品整体质量都很好,题材中既有反映海外作家移民生活、中西文化碰撞冲突的;也有书写中国大陆传统文化保护发掘以及文革劫难后社会心理伤痕及修复的题材;既有对人性丑恶黑暗面的批判,也有对人类真善美价值的追求。

    评委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吴思敬也表示,入选作品的题材丰富,首先源于作家本身有着丰厚的人生阅历。“有些作家早年在大陆生活,本身有深刻的大陆背景、童年记忆、语言方式、写作手法,而后到了西方,经过两种文化的碰撞,又产生出新的火花;有些戏剧性的东西很有味道。这类作家和老一辈华侨书写个人奋斗史很不一样,前者会有更多的回望和反思。比如陈永和《1979年纪事》,书写心灵的创伤与平复;比如陈河的《甲骨时光》,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资料的准备,将民国发掘安阳甲骨文的一段历史与殷商时代的风貌相交错,极富想象力;再比如知名作家虹影开始不断挑战自我,书写科幻儿童文学体裁作品,这都体现了海外作家的创作不断多元与丰富。”

    ■艺术表现力与技巧趋于成熟

    除了作品题材丰富,评委们一致认为,本届入选和获奖作品整体面貌齐整,艺术表现力和技巧上更加成熟,语言方面更具文学性和审美性。有的获奖作家文笔十分老到精炼,比如李长声的《长声闲话》共五本散文集,五本面貌齐整,十分耐看。而杨匡汉也评价:“在文学创作中,简洁是才能的姐妹,下笔千言,不懂克制如今是文坛的一个通病,以一当十才是文学的力量,文学的美感正在于此,而纵观本次入选和获奖作品,海外华侨华人的写作也更加精巧、精致、精美了。”

    吴思敬认为,从作品艺术表现力的提升不难看出,海外华文作家文学素养在提升,他们对创作的积累已经突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进入了视野开阔和思想性兼具的创作领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网站地图

GMT+8, 2024-5-19 07:39 , Processed in 0.0729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