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视窗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中山视窗 首页 中山资讯 本地新闻 查看内容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建校30周年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勇 ...

2016-11-11 08:47| 发布者: kenny| 查看: 785| 评论: 0

 150 年前,一代伟人孙中山诞生在香山县翠亨村,他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新纪元。30年前,“中山大学孙文学院”成立,这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高校正式办学,标志着孙中山故乡高等教育发展迈出了探索前进的第一步。
  30年的发展,虽然几经易名,但学校培育英才,服务社会的初衷一直没变。在中国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的历史机遇中,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更坚定了所肩负的使命——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国家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政府+名校】独特办学体制机制
  三十年求索,半甲子征程。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潮流中,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抢抓机遇,探索办学新机制。1986年10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山市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中山大学孙文学院,由中山大学和中山市人民政府共同领导和管理,以培养两年或三年制专科生为主;1995年9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孙文学院独立建制,更名为中山学院,实行省市共同领导,以市为主的领导体制,面向广东省内招收专科层次学生;2002年,中山市人民政府作为主办方,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作为合作方,共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掀开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3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根本,以成才为目标”的办学思路,从单一地方招生拓展到全国26个省市招生;办学层次实现了从专科向本科的跨越,由最初的3个专科专业发展为现在39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从数十人扩展到1.8万人,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类学科专业为重点,适度发展经管文法艺学科专业的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专科阶段为地方输送了大量紧缺人才,进入本科教育阶段,学校培养了3万余名本科毕业生。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扎根中山,逐步成长为各行业的骨干,为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良好贡献。“广东省中山市政府提供1.5亿元经费,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这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效应,在扩招的同时注意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其所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中为学校的办学模式点赞!
  2011年10月,中山市人民政府和电子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办学补充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学校领导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同组建中山学院理事会,由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长与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担任双理事长,将“政府+ 名校”的办学模式推向新的高度。
  良好的体制机制带来显著的办学效益。2006年,学校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独立学院;2008年,被授予“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荣誉称号;2009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成为全国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独立学院;201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2015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16年,通过“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复评认定。
  新时期孕育新机遇,新机遇造就新发展。2016年6月,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全省地方高校省市共建工作,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拟成为中山市省市共建高校之一。2016年10月,学校成为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的14个试点单位之一。“省市共建”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试点”建设是时代赋予学校的更高使命,更是学校在新的历史阶段扬帆起航的东风。抓住历史机遇,直面挑战,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 面向地方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立足中山,服务中山,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院长徐建华说。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将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总揽全局,以省重点特色学科建设为突破口,结合中山及广东的产业定位,大力推进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重点推进“中山市产业技术研究院” 的建设,探索校政企合作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同时加强人文社科类的研究平台建设,打造成为中山市大而强的民间智库。
  立足地方的专业建设,关键在“对接”和“特色”上下工夫。一是要在专业设置上“对接”中山产业发展需要。学校不断完善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建立行业、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健全各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建立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对接认证机制和专业动态调整、预警和退出机制。二是要建设“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学校通过“品牌专业建设计划”、“新增工科专业建设计划”、“一般专业质量提升计划”等,集中资源进行重点建设,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结合学校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商科的特色与优势,加强品牌专业建设。
  近五年来,学校专业建设捷报频传,已建设有1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2个广东省特色专业(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门广东省精品课程(工程力学、仓储与配送管理、理财规划、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大学物理学)、5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学校获得的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共80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国家级项目10项、省级项目140多项,建设项目数量和质量均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十三五”时期,学校将坚持“以理工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定位,面向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实施“学科水平提升计划”,重点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6个学科。
  立足地方的人才培养,关键在“应用型”上下工夫。首先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引入职业资格和产业行业标准,依据能力要素建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课程教学体系,突显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能力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其次是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学校设置的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 比例不低于30%,人文社科类不低于20% ;集中优势资源建设好核心课程,形成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教育”的“三阶段培养、多路径发展、多元化成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产学结合、协同育人、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此外,学校不断加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搭建“校内基地—科研平台—校外基地”三结合的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三是大力开展学科竞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以“参赛过程大众化,竞赛结果成果化”为学科竞赛工作理念,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覆盖面已达40%以上。近年来,学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大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德国红点设计奖、德国IF设计奖等国家、国际级别的科技学术竞赛中摘金夺银。一大批学生考取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继续学习深造。
  立足地方的人才培养,还要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路径。2012年,学校启动与总校电子科技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学校有一批教师作为主导师在总校独立招收研究生。至今累计招生103人,首批30 名联合培养研究生顺利毕业。2015年,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正式落户学校,首批学生已到中山开展研究工作。
  立足地方的人才培养,必须有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作支撑。学校现有副高以上职称人数近200人,博士百余人。其中,专职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占总数的42%;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总数的84% 。同时聘请了10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及客座教授。近年来,学校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教师晋升高级职称,2016年,学校率先在全省独立学院中取得了副教授评审权。“十三五”时期,学校将进一步健全学科领军人才引培和教学团队、研发团队建设的政策与制度体系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与培育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优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途径,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立足地方的人才培养,必须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居广东省高等院校前列,就业质量持续提升。学校形成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创新创业学院、创业种子基金等特色鲜明的教育和实践平台品牌,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建立了校内外共75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运行8年来,累计孵化160多家企业,创造产值7000余万元,创业团队共获纯利润85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850多个,4个创业项目获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35个创业项目获省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学生获得国家级、省市各级创业大赛奖项83项。“十三五” 时期,学校将以创新创业学院为平台,分层实施普及型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将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和创业孵化融为一体,加大创新创业学分转换互认制度,加大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改革力度,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 创新高端要素集聚的科研服务
  学校将努力建设成为中山市高端人才集聚基地,珠三角先进技术转移、应用和创新基地,先进文化传播基地。
  学校先后建成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2个省级研究基地、18个研究院所,以及一批校企合作基地。近五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21项,年科研到账总经费逾千万,在全国独立学院中居于前列。2015年12月,学校主导的“中山市产业技术研究院” 正式挂牌成立。“中山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以中山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服务全市企业,集产业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研发基地,是中山市未来极具活力与潜力的创新驱动引擎。同时,学校大力支持“中山市经济研究院”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教授成为中山市各部门的智库专家,在政府决策参谋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学校自觉承担起发掘、研究、传承孙中山思想和香山文化的责任,近年来取得系列成果。
  未来学校将着力加强科研激励机制建设、科研团队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校企发展联盟等重点平台建设,实施“政产学研深度合作计划”。依托学校特色学科专业实力和人才聚集优势,跟踪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网络应用、生物工程与食品安全等领域的科技前沿,瞄准珠三角产业发展,对接行业技术需求。
校友如是说
  邓柱标:87级校友。香港宾得集团董事长、总裁、道格拉斯瓷砖(中国)总经理。
  “老师对我的关怀和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至今仍心怀感激。如果说我在工作上有一点成就的话,那是因为母校培养了我敢闯敢干的精神、团队合作的意识和与人为善的品质。感谢母校!”
  李汝冠:03级校友。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李言荣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进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工作。
  “母校老师不仅培养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我思想上的教育和科研路上的启发性的引导令我终身受益。祝福母校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白鸿飞:09级校友。为“阿里邻居”创始人、“中山市杰出创业青年”、“微吃”CEO,现为广东众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创新创业实验班的学习为我的创业之路奠定了理论基础,使我的创业道路日渐明晰,创业孵化基地又为我提供了练兵场。在学校的四年,我最大的收获是不仅学到并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校良好创新创业氛围下,圆了创业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网站地图

GMT+8, 2024-5-3 15:41 , Processed in 0.0716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