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专家:关冬生,中山市社会创新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是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现任广州北达博雅社工中心总干事,资深专业督导和行政督导,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社会工作师。 近十年来,中山市的社会建设确实给群众带来了很多实惠。我认为,这得益于中山市创建了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科学的、系统的、充满改革创新活力的模式。 上一次讨论的创新基地,就是这个模式的常态化工作载体,承担着社会治理创新核心平台和全民参与社会治理行动总部的重要角色。 中央从宏观上提出了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建设。那么,如何创建一个符合中山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这需要从理念、理论、制度、机制、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构建。 在理论构建上,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内容:一是建立了基于“一个理念、两个突破、三个共享”的社会建设管理模式;二是构建了涵括“社会管理、社会自治、社会基础”的社会治理体系;三是总结提炼了“齐、愿、能、真、常”的“五字”模式,从主体、动力、路径、程度、机制搭建了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行动体系。 在实践领域,则建立了“共识、共建、共享”的指导思想,“制度化”、“项目化”、“组织化”推进社会治理工作。我们这几年在中山各地广泛实行的社会治理社会行动以及全民公益行动,就是具体的体现。 尤为重要的是在理论架构和实践行动之间建立了无缝的双向促进机制。过去几年,中山市不断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中摸索。去年,为了加强社会治理,对各相关资源进行了整合,构建以创新基地为核心平台的恒常性“双向促进机制”,推动了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不断提升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助力建设和美善治中山。 以创新基地为核心,建立的“1+5+N”工作模式,以及“开展创新研究”、“推动创新实践”、“促进创新交流”和“展示创新成果”四个功能定位和“社会治理创新研发平台”、“全民公益行动实施平台”、“枢纽型组织建设指导平台”、“粤港澳台社会发展交流平台”和“社会治理成果展示平台”五个平台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化理念、理论、制度、机制、方法的创新和实践。 创新基地的运行模式,也充分体现了中山市委市政府“全民参与”的核心理念,这十六个字可以概括创新基地的运行机制,就是“党政主导、社会运作、多元共治、跨界共赢”,由市政法委、社工委领导,委托社会组织日常运营,同时,20多家枢纽型和专业技术型社会组织进驻了基地。 以创新基地为核心平台和引擎,一个覆盖全市的创新体系也在2015年开始创建。通过市镇共建的方式,在各镇区相继建立全民公益园。小榄镇在全民公益园基础上,依托村居委自治组织和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率先在社区一级建立了15 个公益服务中心,这又是一个新的尝试。这样,以创新基地为龙头,示范引领,创建了一个辐射到基层社区、企业的社会创新工作体系。 作为中山市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亲历者,亲眼目睹了其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治理体系逐渐完善,治理能力迅速提升,社会影响力迅速扩大,甚幸!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4 02:44 , Processed in 0.0650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