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本报记者 魏康 摄影 本报记者 张洲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斗门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突出产业、交通、城市三大抓手,高标准规划、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掀开美丽斗门的新篇章。 近日,斗门井岸城区中兴路二标段提升改造工程迎来新进展,进入沥青铺设阶段。再早半个月,尖峰山森林公园提升改善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而到年底,斗门区将有井岸城区水浸街整治二期、中兴路二标段提升改造、93条乡村道路硬底化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城乡基础设施工程完工。届时,斗门区城乡面貌将由内至外再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具备独立主城区的行政区,斗门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建设,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用一句话,可以粗略概括为,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任务并存、分量并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互相促进,现代与传统共融共生、有机平衡。这也是斗门城镇化和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努力的方向。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斗门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突出产业、交通、城市三大抓手,高标准规划、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掀开美丽斗门的新篇章。 规划先行 全市首个战略性总体规划高端指引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传统习惯等原因,长期以来,斗门区缺乏一个统筹全区的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更多是一种自发乃至具有野性意味的摊铺扩展。而自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规划建设必须体现城乡统筹、产城融合、节约集约、绿色生态、环境宜居、精明增长等基本特征。 在此背景下,今年上半年,斗门区正式推出《珠海市斗门区战略性总体规划(2015-2030)》(下称《规划》),从规划定位、开发时序、人口规模、用地方案、交通规划、设施保障、特色营造以及实施意向等8个方面描绘了斗门15年内蓝图,对斗门区的定位、规划目标、各功能组团的定位都做了详细说明,并规划了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这也是全市首个战略性总体规划。 “斗门的现状是城市发展结构不容易被定义,水乡地势是主要特征。如果用一种过时的方式,用一种讲不通的单体规划进行胡乱叠加,只能满足工业和经济的疯狂发展,将形成城市的非城市面貌。”斗门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本着规划先行的理念,斗门区邀请世界规划大师——特里·梅洛领衔方案设计,法国ama建筑设计事务所和珠海规划院合作完成,做到名副其实的高标准规划。 突出产业、交通、城市,是《规划》的特点。如产业方面,《规划》提出,斗门要打造先进休闲农业、领先城市平台以及战略现代产业,强化休闲养生,以生态为依托,以养生为主题,以度假为形态,完善观光、度假、运动功能,并以富山产业园为核心打造现代产业发展平台,重点发展国家高新战略产业。 “我们充分发挥高标准规划的引领作用,而不是让规划成为一纸空文。”斗门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规划》对各片区配套进行了周密布局,这在实际建设中已得到体现。该负责人举例介绍,今年前8月,斗门区共推进涉及民生的项目89项,涉及总投资47.6亿,涵盖旧城区市政道路防洪排涝改造及重点道路建设、新建4所中心幼儿园及一批校园改扩建项目等。 记者了解到,在《规划》之外,斗门区还邀请新加坡的设计团队编订《三江六岸示范新镇概念性总体规划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该规划将斗门示范新镇定位为配套完备的片区级行政商贸文化中心、水乡特色休闲旅游胜地、产学研一体化创新科技园、有归属感的绿色宜居社区。这将是补充《规划》、指引斗门城市工作和城镇化建设的又一纲领性文件。 产城融合 三大园区领衔打造产城融合先行区 对于斗门区而言,城市工作和城镇化建设实际是“两条腿”走路。其一为承载斗门腾飞梦想的富山、新青、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三大园区。这三大园区都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总体处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新城建设阶段,是斗门区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主战场。其二为以井岸城区为核心的老城区部分,更多涉及老旧小区改善、配套提升改造等项目。 记者了解到,虽然富山、新青、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三大园区总体思路一致,但也各有侧重。“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打造产城融合先行区。”斗门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实现这一思路,需要统筹城乡一体融合协调发展、统筹产城一体融合协调发展、统筹农业文化旅游协调发展。 眼下斗门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是斗门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重要抓手,正促进城市的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莲洲镇莲江、石龙、红星、东安村,以及白蕉镇鳘鱼沙、南澳、虾山、孖湾和斗门镇上洲、下洲、新乡、南门等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省、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区,正改变着斗门农村千百年来的发展模式,为当地村民送去现代文明之风。 在富山工业园,与华发集团的合作进展顺利,雷蛛大道、工业大道、新城大道等园区主要道路及一批市政管网、生活配套设施不断推进。这里将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产城融合示范高地、西部地区崛起的战略节点和宜居宜业绿色的生态智城。新青科技工业园正大力推动闲置厂房转型升级,力促华海鹏城酒店、黄杨河湿地休闲观光带建设。 将农业、文化、旅游统筹协调发展,是斗门区城镇化进程中调和现代与传统的创新之举。斗门区正加快北部乡村田园体验区、中部山水养生度假区、南部主题娱乐畅游区和黄杨河景观文化轴的建设,打造珠江水系岭南乡村风情旅游示范区。 未来,以开发斗门古镇、网山古村、接霞庄、水松林等精品项目为核心,斗门区还将建成一批集历史传承、文化交流、休闲度假、科普养生于一体的高端项目。 此外,西部中心城区首期开发区域(A区域)交接工作今年已经顺利开展,斗门区不仅制定了该区域开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还建立西部生态新城斗门片区城市建设2016-2018工作台账。全面启动土地清理整合、市政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公共服务保障等工程建设,已累计完成年度投资3.96亿元。 旧城改造 海绵城市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结合 一下雨就容易积水内涝,地面沉降还曾导致小区管网断裂。对于居住在藤湖苑等小区的居民而言,这样的情况并不陌生。由于地质结构的特殊性,斗门白藤头等区域淤泥层较厚,由此产生沉降内涝等问题。据斗门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斗门将统筹改革、科技、文化,创新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市率先推出“海绵城市+”的全新理念,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破解内涝难题。 据介绍,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珠海已经是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而斗门创新性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则是更进一步,在学习借鉴海绵城市工作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将海绵城市改造与老旧小区改造相结合,包括小区建筑物外立面改造及小区商铺广告牌美化,建成海绵型的建筑小区。 斗门区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斗门已选取了藤湖苑、泰和苑、白藤头社区公园三个试点项目,目前项目处于前期准备阶段,测量单位计划通过邀请招标的方式确定,设计单位计划委托具有海绵城市设计业绩及经验的单位开展设计工作。“整个改造项目最快可以在明年8月份完成。” 该负责人还称,与老旧小区改造结合只是第一步,以后“海绵城市+”还将与其他工程融合,丰富其作为城市工作创新举措的内涵。 记者了解到,为了高标准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斗门区还将继续实施美丽斗门行动计划和美化绿化提升行动,推进街心公园、市民公园等建设,做好重点主干道、城市节点美化绿化,打造四季常绿的绿城、四季花开的花城。同时,斗门区将实施大数据和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整合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旅游和数字城管系统,实现地下管线、交通、环保、建筑等各类信息的大综合,全面提升城市工作水平。 斗门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也提到,斗门区将补齐短板,高水平构建绿色交通网络。包括主动融入珠三角西部大交通网络体系,打通往市区、江门和中山等关键节点,建设联系珠中江、辐射粤西、沟通港澳的一体化区域交通体系,构建区域1小时时空圈;推进综合交通和平安交通建设,将斗门打造成为集高速公路、城际轨道、常规交通于一体的区域门户交通枢纽。在区域内部,斗门区将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打造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路网系统,提高城区道路通达性和智能交通管理水平,破解城区交通拥堵难题。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3 14:09 , Processed in 0.0706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