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痔疮,这对于群众而言并不是个陌生的疾病。相信许多人都受到过痔疮的困扰。此前,本报报道了肛肠科专家吕世高向大家解读人们生活中的哪些不良习惯会导致痔疮。而在近日市卫计局和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健康大讲堂上,吕世高为群众更关心的话题——如何预防痔疮带来了专家意见。除了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良好的心态之外,吕世高还推荐大家应该常做提肛运动。 ![]() 提肛运动可增加肛门血液循环 吕世高认为,痔疮的早期预防胜于治疗。要预防患上痔疮,首先大家应该保持心情舒畅,并增加体育锻炼。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选择散步、游泳、打拳、球类运动等体育项目。不过,痔疮病患不适合选择扎马步。值得关注的是,吕世高还推荐大家开展一种特别针对预防痔疮的运动:提肛运动。 据了解,所谓的提肛运动指的是有规律地往上提收肛门,然后放松。吕世高表示,提肛运动可以让肛门周围的血液循环活跃起来,通过收缩、舒张、再收缩、再舒张并起身的动作,能够预防痔疮和减轻痔疮症状。 吕世高建议群众开始练习提肛运动时应从少到多。可从一次20次左右开始做起,每天运动两至三次。 定期排便预防便秘 便秘与痔疮关系密切。要预防痔疮,群众还应该从预防便秘开始。从饮食结构而言,群众应该多吃粗纤维食物、多喝水。吕世高推荐群众多吃燕麦食品,利用其中的纤维素促进肠胃蠕动。要少吃辛辣、刺激、烧烤、烟熏类食物。 另外,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也能有助于人体避免患上痔疮。 过饱过饥都容易患上痔疮 在饮食方便,除了像上面提及的要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外,还应注意不要过饱或者过饥。 《内经》中提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说的是如果长期过度的饱食,就可以导致食物在胃肠内充满郁积。郁积过久,则会导致胃肠筋脉松懈不收的变化,并且还可以诱发下利脓血的病症。同时,也会因此燥热内生,下迫大肠,致血行不畅。因结滞不散,而形成痔疮。从现代医学的理论而言,吃得过饱后,会导致胃结肠反射受影响,从而容易导致痔疮的发生。 除了过饱外,目前部分女性为了保持身材苗条,经常饿肚子。吕世高表示,长时间过饥导致食物残渣在肠道里太少,刺激蠕动慢、造成慢性的传输性便秘,这也容易引发痔疮。 穴位按压有助于预防便秘 此外,吕世高还建议群众可以进行穴位按压来预防便秘。他主要推荐的三个穴位分别是:合谷穴、天枢穴和足三里。 据了解,合谷穴位于手部虎口处,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而大肠经就是主管大肠蠕动。天枢穴位于肚脐旁边三寸,按压此穴位也可预防便秘、减轻痔疮症状。足三里穴位于膝关节外膝眼下三寸,也就是四指的距离。 除了这三处穴位外,吕世高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按压、敲打背部还有几个穴位,如腧穴,也就是脾腧、胃腧、大肠腧三个腧穴。这三个穴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同样对治疗便秘、预防痔疮有帮助。 温水坐浴清洁肛门 专家建议,要预防痔疮,还应保持肛门清洁、注意下身保暖、避免久坐久立、注意孕产期保健等。 在保持肛门清洁方面,吕世高不建议使用目前流行的喷洗方式。他认为特别是对于女性而言,阴道距离肛门较近,喷洗的话容易让污物影响到阴道。他建议群众可以使用特定的盆、毛巾,通过温水坐浴的方式来清洗肛门。 治疗痔疮常用方式 吕世高表示,痔疮的治疗原则是:没有症状的痔疮无需治疗。但如果出现了出血、疼痛、脱出等症状,或者出现肛裂、肛瘘等肛肠科的疾病,那就肯定要到医院去治疗。 目前,医院中对于痔疮治疗的方法大致包括了以下几大类。 首先是药物疗法。药物包括了口服药物和外用药物。口服药物方面,肛肠科用得较多的是地奥司明、消脱止等;外用药物,常用的就是酸剂、膏剂、黏膜保护剂。 第二类是注射疗法。这在肛肠科治疗里称为注射刀,无刀除痔。具体的方式是往里面注射药剂。目前我国使用的药剂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坏死剂、硬化剂。 第三类是套扎疗法。治疗手段可理解为使用一个负压吸引装置,将松弛的黏膜组织一吸拉起,再释放一个胶圈。这种治疗方法很安全,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 第四类是外剥内扎术。此类疗法为混合痔治疗的首选,大致的意思就是将外面多余的剥掉,里面的扎起来。 还有一种治疗方法微创,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PPH。PPH指的是利用吻合器进入肛门里,把下移的肛垫往上提。但PPH有适应症,比较适合以内痔为主的混合痔,外痔不推荐PPH治疗。 四种常见的误区 吕世高提醒大家注意避免陷入以下四种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痔疮无需治疗 吕世高表示,轻微没有症状的痔疮的确无需治疗,但如果出现了症状就必须治疗,防止痔疮加重,影响生活。 误区二:痔疮会癌变 吕世高表示,痔疮本身不会癌变,但如果因长期发生肛瘘,长期的慢性分泌物刺激会有癌变的可能。 误区三:依赖广告药物 吕世高表示,现在有的药物广告宣传不开刀、不治疗,只需口服药物就可根除痔疮。但其实,在痔疮疾病严重时,单纯靠口服药物治疗是无法达到根除的效果的。 误区四:不到医院就诊 许多人一提到痔疮疾病,就觉得不好意思,甚至有的人因此没有到正规医院治疗。殊不知,这样很容易错过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甚至会耽误病情影响生活。 问答 在健康大讲堂上,还有群众就具体的疾病问题向吕世高提问。 问:孙子今年5岁,大便偏硬,还带着红血丝,这是怎么回事呢? 吕世高:这种情况属于小儿便秘,建议应该让孩子多吃青菜等高纤维食物,避免吃过精的食物。至于大便中存在红血丝的现象,需要考虑两种可能发生的问题。一是应检查孩子是否患上了直肠息肉,四五岁的孩子最容易患上此类疾病;二是考虑是否是大便过干后把肛门撑开,出现肛裂。这两类情况都需要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提醒 “重点”人群每年进行结肠镜检查 普通人群三五年开展一次检查 比痔疮更加令人惧怕的就是直肠癌疾病。要避免患上疾病,及时治疗疾病,群众应该及时留意自己的身体变化。吕世高建议,如果群众发现肛门部位不适,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一般而言,医生首先会建议病患进行粪便潜血试验检查,检查大便中是否有红细胞,以此开展早期直肠癌筛查。如果病患出现潜血持续阳性,就要开展最基本的检查:直肠指诊。80%的直肠癌通过直肠指诊可以发现。对此类有明显症状的,医生还建议做纤维结肠镜检查,这是目前诊断直肠癌、结肠癌的“金标准”。 那么,群众该多久开展此类检查呢?吕世高表示,如果群众是“重点”人群,如有结直肠癌家族史、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以及有多发性直肠、结肠息肉病史、血吸虫病史、胆囊切除病史、慢性阑尾炎发作病史,且年龄在40岁以上的,建议一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若普通人群,则可以三五年开展一次结肠镜检查。 专家简介 吕世高,肛肠科副主任医师,珠海微创外科医院院长,市肛肠学会副主任委员。从医25年,擅长肝肠外科的治疗。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3 02:52 , Processed in 0.0687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