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口可乐融入中国人生活的过程,同时也见证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改革开放过程。 直至改革开放前,中山人对于可口可乐的认识,可谓是既熟识,又陌生。 1927年,上海街头出现了一种名为“蝌蝌啃蜡”的饮料,由于名字古怪,销售很差。但第二年,上海教授蒋彝为其重新译名“可口可乐”之后,这不但成为迄今为止世界公认翻译得最好的品牌名称,同时这个品牌也开始了走入中国人心。 早年上海商业王国的创立,有中山人不可或缺的一份功劳。家乡的中山人自然也很早就知道了可口可乐这一东西。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中山社会上就曾流行一句暗语,叫“去饮可口可乐”,意思是偷渡到港澳。在那个年代,可口可乐成了自由世界美好生活的象征,人们的心目中充满无限的向往。改革开放初期“大放”年代,中山人不再需要偷渡,可以自由申请出国了,人们又有口头禅:“申请去饮可乐”。 其实,当年中国大陆并无可口可乐,外国有好多又平又好饮的可口可乐都是人们的道听途说。因为1949年,可口可乐也随着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一道撤离了。直到1979年,在中美再度建交之后的第三个星期,第一批可口可乐产品才从香港运到了广州,这是三十年后的再度返回中国大陆市场。 中山最早有可口可乐出售的是位于岐江边的华侨商店。当年的华侨商店是面向华侨、侨眷凭侨汇证、外汇券购买紧缺商品的地方,那里的商品没有那两种凭证有钱也是买不到的。记得华侨商店最初的可口可乐要卖五元外汇券一罐,当年人们的平均月收入还是三五十元的水平。 至今我仍清楚记得,我饮第一罐可口可乐的情形。这是当年一个回乡的华侨朋友送的,几粒糖果、几块饼干,加上一罐可口可乐。如雷贯耳的东西终于第一次拥有了,觉得非常珍贵,舍不得轻易饮了。直等到有一天,家中有喜庆事,几位朋友相聚,才隆重其事地取出那罐可口可乐,每人才分得一小杯,比酒还珍贵。 出乎当时所有人的意料,第一啖的可口可乐给人的感觉并非期待中的美好,怎么一股药味?很像老妈常用的驱风油,有人连忙吐了出来。我本着一直的向往,强令自己要认识别人的“美好世界”,这才勉强咽了下去,其实感觉也真的难受。相信当年许多国人对可口可乐的第一感觉也大概如此。 当然,之后的情况,也是如众多世人一样,可口可乐成了我汽水中的至爱,极端的时候到了不喝上一罐就好像过不了一晚的地步。 但话又说回来,尽管那种深黑色的饮料不但好饮,还具有提神、镇静的作用,可毕竟是洋东西,当它红遍中国大地后,不少爱国之士就呼吁:能不能制造一款国人自己的可乐?! 我是个典型的可乐控,但内心深处对这一呼吁也有点共鸣。 话分两头。中山最早的汽水是1969年由石岐人民制药厂生产的,令人好生奇怪,但首年便获利2.5万元,以当年的水平,应算是个商业奇迹,可惜之后因社会消费能力限制,生产发展缓慢。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山的饮料业才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1984年后,专业和副业生产饮料的厂家有30多家,其中东凤饮料厂的“好合牌”橙汁汽水、五桂山的“美力士”矿泉饮料、中山糖厂的“饮必美”乳酸系列等成为了珠三角的著名饮品,这里更不能不提当年石岐郊区饮料厂的 “东方可乐”。 正因为许多国人一开始都对可口可乐的感觉不太好,石岐郊区饮料厂的技术人员一开始就颇有爱国雄心,立志要创造中国人喜欢的可乐。他们根据中国人的口感,选用广东人喜欢的凉粉草、夏枯草、甘草等中草药,创制出与可口可乐颜色一样,但口感不同的汽水,从玻璃樽、瓶盖、胶箱到招牌颜色都模仿可口可乐,除了玻璃樽的花纹、中文字有区别之外,其他基本无异。 东方可乐的创制的确受到中山人的欢迎,当年普遍认为其口感、价钱都优于可口可乐,有一段时间还供不应求,曾几番扩大生产,还发展到铝罐装,曾统领了中山的可乐市场,成为了中山市、广东省的优质产品。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中国各地都创制出许多地方名牌汽水,如四川的“天府可乐”,广东三水的蜂蜜运动型汽水“健力宝”,广州的亚洲汽水厂还模仿著名的“沙示汽水”,并根据广东人的口味特点,以岭南植物梅叶冬青为原料,创制出气味相似却更香、功效更好的“亚洲沙示”,令那些洋汽水望尘莫及,而亚洲汽水那句经典广告语:“有我咁好气,冇我咁长气,有我咁长气,冇我咁够味!”更是深入人心。 直到如今,世事变迁、口味的改变、强势外资的介入,包括中山等众多名牌在内的中国饮料名品,都相继沉寂、消失了。当然,中华民族的崛起,早已不在乎那一个可乐品牌的高下,国际化的视野之下,那些世界知名品牌亦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源源不尽的动力。但汽水冒泡的沙沙声,随着玻璃樽的撞碰响声逐渐被铝缸的拉环声所代替,不断演变的世俗,以及融合了味觉的生活记忆,却是无法在人们心目中磨灭消失。本版插图 许宁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2 13:45 , Processed in 0.0672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