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校学生打蔡李佛拳。 麻一佑启学校旧址。 麻一佑启学校出版的校刊、师生论文集。 麻一佑启学校第一届毕业生。 学生参加蔡李佛课间操瞬间。 学生参加拔河比赛。 学校教师参加趣味运动会。 该校学生参加江海区素质教育成果汇报。 学校与马来西亚华文学校进行学术交流。 2008年12月6-7日参加广东省首届蔡李佛武术(国际)精英赛喜获七金四银。 动手实践科学课。 学校德育长廊。 七十年,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广袤深邃,激情跌宕;七十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夯歌》,铿锵奔放,薪火相传;七十年,佑启学校扎实奋进,春华秋实,在东山大地,留下了一个个深深足印,唱响了一曲曲育人弦歌,让麻一佑启教育这面大旗,深深地夯实在晒麻山麓之下……弹指间,位于我市江海区的麻一佑启学校已走过了七十多年的光辉历程。1943年,学校在昆山祖祠诞生,伴随着中国前进步伐成长壮大。从几间陋室起家到如今的花卉飘香,楼台成趣,成为强势云集、钟灵毓秀的教育文化圣地,麻一佑启学校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程。 七十多年来,麻一佑启学校为社会培养了数万名优秀毕业生,他们有的在高层学府继续深造,有的已经成为各路战线上的骨干精英,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青春,挥洒热血。 沧海的巨变,曾经的辉煌,都已融入历史的天空,此刻佑启人正在重新追寻一路走来的艰辛脚步,缅怀先贤,激励后人,与时俱进,江海教育校史故事系列报道第三期,笔者与大家共同走进麻一佑启学校,共同见证其七十多年峥嵘岁月背后的种种。 A 麻一佑启学校70多年变迁史 首先,笔者与大家一起快速地阅览麻一佑启学校70多年来的变迁历程。麻一佑启学校地处江海区麻一村东山里3路1号,创办于解放前。 据了解,麻一佑启学校1943年创立初期,校址设立在昆山祖祠,名叫佑启小学。直到1952年人民政府接管后,属礼乐区管辖,改名为麻园一村初级小学,校址设在林大祖祠。 1953年转为外海区管辖,改名为东山初级小学。直到1967年才正式发展为完全小学,1968年改名为麻一大队学校。 1990年,改名为麻一佑启学校,校名一直沿用至今。1996年11月,该校被评为区一级学校,1997年1月正式挂牌。2008年2月更是再一次取得跨越,被评为市一级学校,并举行挂牌仪式。同年10月又被评为绿色学校。2009年10月,被评为省安全文明学校。一路走来的70多年,麻一佑启学校经历了不少时代变迁的阵痛,最终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在这当中,我们看到了学校不断进步的足迹,艰苦朴素,勤劳肯干,是笔者对一代又一代佑启人的第一印象。 校名——麻一佑启学校使用至今已26年,此名因何启用?相信不少读者都会感到好奇。原来,“佑启”二字大有讲究,取自3000多年前的《周书》,意思是帮助开启人的德智。 “70多年前我们学校在麻一村昆山祖祠诞生,从几间简陋的课室到如今的高楼耸立、佛拳传承、钟灵毓秀的教育文化圣地。这七十多年春秋风雨路,彰显着佑启人开拓奉献、追求卓越的‘佑启精神’。我们的所在地——麻一村,是一个武术之乡,蔡李佛拳健体,武德修身育人。”麻一佑启学校校长李唐花如是说。 据悉,为了弘扬这些优良传统,麻一佑启学校一直以来坚持把“佑启”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确定了“传承佑启优良文化,点亮健康快乐童年”这个以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立足培养“健康、明礼、乐学”的新时代佑启学子,该理念陪伴着学校多年来的发展生根发芽。 “这个理念闪烁着佑启人继承、开拓的作风,体现了麻一本土特色文化,是民族传承精神和创新开拓意识的具体表现,是我们确立科学办学思路和特色教育最重要的文化基础。”李唐花强调说。 B 蔡李佛拳教学成就在各地闪耀 提到麻一佑启学校的发展历程,就不得不提蔡李佛拳,这项陪伴学校走过众多历程仍屹立不倒的特色教育项目如今已俨然成为该校的代名词之一。 而这一切,是前任校长陈长华的不懈努力与坚持下,于2006年终于迎来了重要体现:麻一佑启学校正式开始以“蔡李佛拳”为特色项目。2007年,正式挂牌“中国江门蔡李佛训练基地”。 到了2012年,在现任校长李唐花的领导下,该校更充分发掘蔡李佛武德精粹,开展“蔡李佛健体,武德修养育人”课题系列活动,全校进行蔡李佛拳共四十九个套路练习,手法以拳、掌、桥为主,步法以弓、马、虚、拐、撤、扭为主,腿法以踢腿、横踩、后钉、单飞腿和箭腿为主,学习蔡李佛武德精粹、以“忠孝仁义、贤良方正”的理论观、“开放兼容与创新”的传承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传授观滋养佑启师生,全面彰显“佑启精神”的核心价值。 在这条坚定不移的蔡李佛拳道路上,麻一佑启学校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同样有目共睹:2007年7月31日参加广东省第二届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获得一金五银;2008年12月6日至7日参加广东省首届蔡李佛武术(国际)精英赛获得七金四银,并被广东省武术协会蔡李佛拳总会评为“优秀训练基地”;2012年11月11日参加“2012年蔡李佛传统武术精英赛”喜获九金一银;2014年5月1日参加江门市侨乡武术大赛获得九枚金牌;2015年5月1日参加中国侨都·江门首届“汇悦城杯”获九金四银;2015年8月4日至7日,参加2015年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获得七金五银一铜。 C 把开启学生的德智作为使命 “开启学生的德智是我们佑启人的使命。”李唐花告诉笔者。据了解,多年来,麻一佑启学校的明礼系列德育教育于细节中滋养每一个佑启学子。课堂上朗朗的国学书声,老师们的循循善诱,融汇成涓涓细流,沁人心脾。 笔者在麻一佑启学校运动场边上的文化长廊上留意到,“忠孝仁义、贤良方正”的武德精髓,让孩子们在运动后小休的时间也能受到传统礼仪的熏陶。每一层的墙壁都挂上了由该校老师亲笔所写的励志名言,每一层楼的横梁都贴上了《论语》或《弟子规》警句,使一墙一板都起到励志作用,做到让每面墙都讲话,让每寸土都育人。人文的环境,寄托着老师的殷切期望;激励的话语让学生们感受上进的力量。 老校长“忆当年” ●陈子庆校长 乐观奋斗的日子至今铭记 陈子庆现年71岁,上世纪70年代末,他调到麻一佑启学校,与吕有恒校长共同任校长一职,直到2003年在该校正式退休。 陈子庆回忆:“我刚到麻一学校任校长不久,就由于刚好经历完文革的缘故,全市的初中配置不足以支撑整体的教学需求,为了解决问题,我校临时设立了两年制的初中部,因此长期以来只有小学管理经验的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习新的教学管理模式。” “教师突然多了,学生突然多了,课程的设置突然变了,工作强度与管理的难度骤然加大,一边与全校教职工共同努力的同时,我自己也一边提高自我,努力学习新的管理方法。我们当时所处的是一个淳朴的年代,在那段特殊时期,全校的教职工尽管工资不高,工作量较大,却没有半点怨言,那段一起艰苦奋斗却充满欢声笑语的日子至今还历历在目。”陈子庆说。 陈子庆告诉记者,1989年,港澳热心同胞林耿华先生捐了100万元,为学校兴建了全新的校舍。“林先生个人非常重视教学,特别强调了了佑启二字的重要性,指出必须重点启发学生们骨子里的好学精神,这样他日才能成才。”陈子庆说。 陈子庆还特别提到:“林先生还特别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的书法家为我校书写了校名,这幅字至今仍然悬挂在学校的门口,林先生称得上是我任职生涯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位善长仁翁,他彻底改变了麻一学校的命运及发展轨迹。” 此外,陈子庆还告诉记者:“村委会当年对我校的支持同样让我难以忘怀,在我任职时,如果仅靠教育局每年固定的投入,学校实在是难以维持,在这样的情况下,村委会每年都会拨款约10万元供学校办学,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当时的两位村支部书记林炳初和林悦意,如果没有村委会,同样没有今天兴旺的麻一佑启学校。” ●吕有恒校长 共同的艰苦岁月至今难忘 1977年,吕有恒走马上任正式成为麻一学校的校长,直到1993正式退休。对于刚到麻一学校任职的第一感觉,吕有恒校长用一个字形容:“穷”。 “当时环境设施简陋,教师工资又非常低,为了填补人员空缺,上级还特别从广州派来了三位知青,还记得他们当时一个月只有可怜的三块钱工资,到了年底再根据村里的经济收入情况给他们分红,种种问题并没有影响我们所有人的工作热情,他们总是心无杂念地勤勤恳恳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期,那是一段虽然贫困但苦中作乐的难忘岁月,所有的编制内教师、民办教师、知青每天都团结一致克服各种困难,完成教学工作,现在想起也依然快乐。”吕有恒如是说。 吕有恒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江门市接收了外海,外海不再属于新会管辖,经济情况开始明显好转,办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多没有编制的民办教师慢慢转为公办教师,他们得以安心教学,上世纪80年代前每个班大约有1.3个教师编制,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加配到1.5个,关键是大约每两年左右就会加一次教师工资。” “随着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村委会一次又一次给予扶持,加上国家的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学校一天天变好,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临时设置的初中部也取消了,麻一学校变回一所完全小学。”吕有恒回忆。 吕有恒还深深记得:“当时所有的新入学学生都是零基础没有读过学前班的,大约只认识20个数字的程度,因此我们教师的教学任务很繁琐,难度很高,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那年代的教师对学生基础教育的水平,尤其是教授执笔写字以及朗读的水平并不比现在的教师水平差。当时学校定期会举办朗读比赛,这几乎是唯一的校内活动,那清晰响亮的朗诵声我至今还深深记得。” “上世纪80年代末新加坡回来的一位华侨经过和村干部商量决定,他出资一半,把由祠堂改建的校舍正式废除,兴建全新的校舍,麻一小学正式更名为麻一佑启学校,一直沿用至今。” 吕有恒说道:“新校舍启用后,教师的水平全面提高,必须要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才能够应聘到学校当教师。同时教学质量也全面提高,正式提倡以教学为中心的同时,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 最后,吕有恒说:“能在上世纪70、80、90三个年代都在学校任职,一步步见证着学校伴随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共同进步,是我此生莫大的荣幸,对此我很欣慰。” 现任校长谈校史传承 李唐花:多方面入手,多措并举,传承“佑启”理念 在麻一佑启学校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当中,佑启二字始终如影随形,紧紧相扣,对此校长李唐花明确表示:“打造一所人文景观自然和谐,人心积极向上,拼搏实干,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实现共同成长及丰富生命内涵的佑启学园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教育愿景。” 李唐花表示,在不断深化“佑启教育”办学目标的进程中,构建“启赋”课程、打造与时俱进的合作团队、实施刚柔并济的扁平化现代管理作为推进佑启学校的重要内容,努力使学校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幸福乐园。 教师队伍是教学理念传承的重要一环,因此在“佑启”核心理念的引领下,李唐花大力发展师德、专业技术能力培训活动,以“教师心”引领“学生心”,以“教师能”推进“学生能”。让教师成为佑助、启发学生的桥梁,对学校写字教育、读书活动、武德育人、传统节日、校园文化等诸多特色活动进行深化、传承和创新,让特色活动成为落实“佑启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硬件设施方面,围绕学校核心理念和办学目标,精心设计高品质的学校环境文化。校园整体设计突出‘佑启’功能,体现环境文化的熏陶、引导作用。在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做到以人为本、和谐统一、典雅精致。巧用校园内的每一个空间,让学生从教室到校园到校外,不断拓宽教育资源。”李唐花说。 李唐花介绍,麻一佑启学校以七十周年校庆为契机,建立起校史长廊,召集历任校长整理学校大事记、荣誉录,成立“走进这片沃土”学校文化宣讲团,纳入入学教育和离校仪式的课程,激励当下的师生奋发努力,了解学校发展足迹,铭记教育前辈的教诲,增强师生荣誉感和使命感,为学校增光添彩,让“佑启”实干精神发扬光大。 俗话说,先做人,后做事,为了更好地传承“佑启”精神,麻一佑启学校十分重视学生以及教师的德育教育,以礼启行、以德佑人理念应运而生。李唐花介绍说:“我校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开启学生智慧之门;以开发、学习‘佑启公民道德礼仪教材’为载体,佑助学生举止高雅,文明有礼。‘以礼启行,以德佑人’,要求师生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努力进行人格提升。教师要心怀‘爱与榜样’,以‘爱’为教育的灵魂,以‘榜样’为教育的规范,真诚地爱学生,智慧地爱学生,追求专业化发展,高效履行职责,践行高尚的教育德行。” 寄语 始终如一追求卓越的“麻一佑启精神”。 七秩春秋风雨路,回首方知创业艰。如今麻一佑启学校的一草一木,都见证着该校奋然前行的历史变迁。一砖一瓦,篆刻着先贤百折不挠、奋勇前行的动人事迹,一修一为,彰显着创业品格、追求卓越的“麻一佑启精神”。 佑启人时刻衷心希望孩子们进入佑启校园能真正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说过:“‘心灵美+环境美’才能建设最理想的‘美丽中国’,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以培养心灵美好、品格高尚的学生为己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了“佑启”的内涵根源,有了前人七十多年的积淀,相信佑启人定将会把佑启学校办成“家长放心、孩子们向往、教师们陶醉”的美丽校园! 麻一佑启学校发展大事记 学校创办于解放前。1943年校址古昆山祖祠,叫佑启小学。 1952年,人民政府接管,属礼乐区,改名为麻园一村初级小学,校址在林大祖祠。 1953年,校长林永启,主任林准慈。属外海区管辖,改名为东山初级小学。 1957年,校长杨殿民,主任伍叶晖。增办民办班。因林大祖祠拆建礼堂,校舍分散在本地各处的小祠堂、食堂、民房、市口设开业的商店。 1967年,学校发展到完全小学。 1968年,学校改名为麻一大队学校。校舍集中在“新屋”(华侨屋),开办附设初中班,学制二年,小学学制五年,学生600多人。 1980年2月,获江门市委颁发的“同心同德干四化”的奖旗。 1983年,校长陈子庆,主任周佰侠。撤销附设初中班,小学恢复六年制。 1987年,学校被评为郊区文明单位。 1988年,新校舍破土动工。 1989年,麻一管理区立“佑启新校舍建成纪志”。 1990年2月,举行新校舍落成典礼,正式更名为麻一佑启学校。9月,陈子庆被评为区“十佳校长”。12月1日,旅港外海同乡会长陈达先生及夫人,理事长陈亨先生,监事长陈宝瑞先生及夫人,各理、监事和乡亲,由镇委书记朱仲光,教育办叶云、陈根发陪同,到学校参观。 1991年1月,学校被评为区文明单位、镇文明单位。6月16日,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全光尚、光明日报社记者高尚春、南方日报社记者吴丹彩,市委办廖振明、市外事办刘宁到我校参观。6月28日,蒙古联事合国协会代表团一行4人,来访并留言。 1992年9月9日,林美如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14日,新加坡贵宾林植桐先生与家属一行十多人,在旅港乡亲林德志先生的陪同下,到学校参观指导,赠送教育基金人民币5万元;19日,基里巴斯总统到学校参观。10月19日,洪都拉斯国民党前书记到学校参观。11月2日,古巴考察团到学校参观。 1994年9月,陈子庆被评为省优秀校长。 1995年5月21日,新疆教育考察团9人来学校考察,陪同的有市教育局、区教育局、教办、管理区的领导。 1996年1月18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教育考察团一行8人,在市、区教育局领导陪同下到学校参观。 1998年2月23日,伍务娴被评为省体卫工作优秀班主任。 1999年12月20日,学校的电化教学被评为省优秀。 2000年7月25日,《江门日报》报导了“小肥仔”林诚志同学把自己平时积蓄的500元捐给贫困山区儿童的事迹。 2002年5月5日,学生参加全国万校小学生作文竞赛,马秋莹获一等奖。9月1日,学校与南山小学合并。9月5日,制订了《外海镇麻一小学董事会章程》。 2003年11月28日,林春华获省论文优秀奖。 2005年9月1日,撤销学前班。 2006年2月18日,新的4层综合教学大楼正式动工(含东面围墙)。10月,蔡李佛训练基地成立。 2007年3月31日,学校举行“市蔡李佛训练基地”挂牌仪式。7月31日,参加广东省第二届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获得一金五银。 2008年2月,学校被市教育局批准为市一级学校,并举行挂牌仪式。12月6—7日,参加广东省武术协会蔡李佛武术(国际)精英赛获七枚金牌四枚银牌,并被评为优秀训练基地。 2009年4月3日,被评为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6月23日,林锦铿同学获广东省“育苗杯”数学竞赛一等奖。10月,学校成立党支部,由雷伟明副校长任党支部书记。11月,学校被省评为安全文明学校。12月18日,学校成立中国少年报(南方校园)小记者站,举行挂牌仪式。 2010年3月,陈长华校长获江门市建功立业女能手称号。9月,林胜文主任获江门市优秀教师称号。 2012年1月,学校在江门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效果显著,荣获“江海区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的称号。9月,校长李唐花、副校长莫斯汝就任。11月11日,学校蔡李佛活动小组到广州参加“广东省蔡李佛传统武术精英赛”获九金一银。 2013年1月,省级课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合教育的策略研究》立项。4月,李唐花校长的论文《试论小学教育之重智育轻德育》发表于国家级刊物《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第4期,省级课题《小学古诗词审美教学研究》立项。 2014年5月1日,参加江门市侨乡武术大赛获九枚金牌。7月12日,在蓬江区汇景湾参加首届国学小达人大赛颁奖典礼暨首届国学教育艺术节目展演活动获得一等奖。 2015年1月,国家级子课题《组织特色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立项。3月,学校被评为广东省巾帼文明岗位。7月,省级课题《进城务工子女与本土文化平等互融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与实践》立项。8月4日至7日,参加2015年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获得了七金五银一铜。 2016年1月,被评为“江门市平安校园”。4月,江门市首批名班主任莫斯汝工作室正式挂牌。3月,省级课题《基于互联网+儿童文学阅读对教师专业发展促进的作用》立项。10月,被评为2015年度江海区小学教育质量一等奖。 文/吕中言 图/麻一佑启学校提供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4 04:19 , Processed in 0.0741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