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交通工程领域“珠穆朗玛峰”级难题的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总共33节巨型沉管要在海底实现对接,其重量达数万吨,其精度以毫米计,严密细微之处可以说是“海底绣花”,这需要一双双能够洞烛机先的“慧眼”。在施工现场,有这样一支年轻的团队,他们日夜穿梭于伶仃洋航道上,以船舶为家,与仪器作伴,用数据说话,全力配合着每一次沉管安装准备工作,为实现海底隧道对接提供支撑与保障——这就是中交港珠澳岛隧工程Ⅳ工区青年测量队。 全力配合E33沉管安装 当好“黑夜里的眼睛” 当时间回到10月6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E33沉管安装在即。按照项目总部要求,Ⅳ工区要安排测量技术人员驻守现场,在沉管安装前24小时不分昼夜对基槽边坡及槽底进行多次扫测。而这次驻守现场的任务就落到了青年测量队高杭秋、陈金桥和周颖身上。 Ⅳ工区派出的这三名驻船测量人员虽然年龄不大,但都是青年测量队中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能独当一面的测量能手。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高杭秋平时就热衷于软件钻研,对于多波束系统、声速剖面仪和泥浆密度仪等仪器设备的使用相当熟悉,有着资深测量工的老到经验,是测量队公认的外业高手;与其搭档的陈金桥和周颖,在处理测量内业数据方面也是一流好手。 E33沉管位于东人工岛岛头区,是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首个安装的曲线段管节,其施工工艺跟以往安装沉管有所不同,对于测量数据的要求也更为细致严苛。临行前工区领导一再向高杭秋等人嘱咐:“这次驻船任务艰巨,需要全力配合,及时提供测量数据,实时掌握槽底水深和回淤情况,为沉管安装各项工作决策提供支持。”三个年轻人收拾好行李,扛上作业的电脑与工具,便跟随“航锋8”多功能测量船奔赴现场。 到达施工海域后,他们立刻进行了声速测试和设备调试,并在7日凌晨开始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进行了此次驻船的第一次扫测。外业测量完成后他们不敢有任何松懈,及时进行测量数据的内业处理。等处理完全部数据,只眯了4、5个小时,他们就又起来对槽底进行扫测,船随着海浪荡来荡去,使人头晕目眩,但他们毅然克服恶劣的环境条件,全面收集和分析隧道基槽槽底水深和回淤情况,为施工作业提供了翔实、准确、及时的数据服务与支撑,为E33沉管顺利安装当好这“黑夜里的眼睛”。 高强度“一天一测” 为世纪工程探路指引 往来航船,凭海临风总令人充满了浪漫情怀,然而海上测量远非想象中的浪漫。正负之间的几毫米,看似微不足道,却让测量队员挂怀。早在E33沉管安放前的一个月,测量队就严格采取“一天一测、一测一报”的测量方式,全体测量人员在岗待命,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制定了细致的测量监测计划并“兵分两路”实施,一拨人开展外业测量,一拨人进行内业处理。 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唐俊和李若飞,正在跟随“师兄”们学习外业测量。每天早上,他们准时登上测量船“航锋8”出海作业,操作多波束设备对施工区域进行一次次扫测。三个月时间,两个“旱鸭子”如今在船上已如履平地,俨然一副经历蜕变的模样。 相对于外业测量,处理内业可是个精细活。它的工作目标就是追求高精度,对每一个数据的分析处理,测量人员都要仔细校对很多次;对水深图的制作,也要根据当天的实时潮汐来制作。面对如此高要求的工作,负责内业处理的陈金桥说:“大家都知道数据准确的重要性,许多施工文件也都需要仔细分析我们画的图后才能制作,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细致,免得因数据不精或出错白白浪费兄弟们的时间,延误了工程的进度。”有时候测量任务重,接收到当天的测量数据时都已经下午6点,他们也只能加班加点,将槽底回淤情况色块图赶制出来,加班到凌晨甚至忙个通宵都是“家常便饭”。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26 00:59 , Processed in 0.06951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