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被忽悠购买成千上万元的保健品,这一现象早已成了老生常谈,推销员见缝插针的强大功力让子女们倍感无奈。日前,香山网网友“快捷键”发帖“求各位大神指点,怎么对付这些骗子?!”一则,讲述了父母被忽悠买了一床近万元被子的经历。专家分析,老人家购买高价保健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健康需求和心理需求,作为子女,建议帮父母做专业化的数据分析,劝诫他们科学保健。 父母被忽悠买万元被子,子女着急求支招 “骗子真够敬业的,大过节的还上门!”楼主“快捷键”义愤填膺地称。他表示,国庆回家,发现家里多了两台莫名其妙的治疗仪,问二老是啥玩意,他们支支吾吾的,心里觉得不妙,该不是被人忽悠了吧,后来从表妹那里得知,二老经常去一家养生中心听课,好像还买了一床近万元的被子。楼主差点昏倒:“这些该死的骗子!!千刀万剐的骗子!!!” 巧的是,一天楼主外出回家,到了楼下就听到老太太在门口送客,千恩万谢的,“接着有个穿得人模狗样的女人下来了,我狐疑地盯着她,问她是谁,找我妈干嘛,她觉得不对劲,说了声我来看看阿姨叔叔,赶紧溜了。”楼主回到家套父母的话,说这个仪器好像不错啊,给我一台吧!老妈信以为真,有点兴奋地说:“你早点回来就好了,那个经理刚走。”果然是她,在楼主眼皮底下溜走了! 事后,楼主故意跟老妈说自己这疼那不舒服的,想跟他们去听课学学养生,老妈却说那边只接待老年人,年轻人不让进。如今楼主也没辙了,遂向广大网友求助能治服骗子、拯救老人的办法。 i调查:劝阻老人反被骂不孝,网友表示很苦恼 广大网友回应道,这样的洗脑店太多,老人们普遍因为免费送的小礼品或是对方无微不至的关怀动了心,最后才中了圈套。然而,让年轻人觉得无奈的是,每当他们向老人指出这是骗局时,不少老人却误以为子女不孝,舍不得花钱关注他们的健康,最后往往不欢而散。 网友“jason271”诉苦,“老问题了,老人是三天两头去听课呀,还拿些小恩小惠回来。我说不过他们,说多了还埋怨我们不关心他们的健康。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给大钱他们用,但他们用自己的养老钱去买,又怎么办呢?” 网友“烟圈”支招,“我老妈以前也是经常和些老太太去听一些健康讲座,被忽悠买些三无保健品是常事。报警投诉都没有用,后来我下狠心把她的卡、钱全部‘没收’,每个星期固定给几百块生活费。常用药品都是我买,现如今那些骗子忽悠我老妈买保健品,我老妈就说钱在儿子那里,然后就没下文了。两三年了再没上过当。” 也有网友建议,平时要多关心老人家,多陪他们聊天,尽可能转移他们的兴趣点,减少受骗的机率。网友“海岸阳光”认为,人老了,身体不好了,健康需求迫切,加上退休了,没寄托了,有课听,有人关心,老人家感觉挺好。他建议,年轻人要多关心老人,多跟他们一起出去活动,或者让他们多去旅游散心,给他们看一些科学的养生书籍。而老人们应该相信,好的心态、好的睡眠、好的饮食、经常运动,永远是最好的健康之道。 i观点:不宜正面劝告,建议做专业数据分析 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曹泽能分析,老人家之所以对类似产品“执迷不悟”,主要是因为大健康时代是人心所向,父母年纪大了,对健康的需求尤其迫切;而业务员身上展现出的一种生命的激情也正是老年人所缺乏的,听课能满足他们一部分情感的需求;小恩小惠的营销方式也对老年人有一种吸引力,加上有些老年人生活比较富足,也愿意购买高价产品彰显自己的生活品质。 曹泽能认为,作为子女,之所以对此事耿耿于怀,因为他们正是年富力强打拼事业的时候,或多或少缺失了和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又担心父母年纪大了,接触外界信息不够全面,容易上当受骗,况且某些产品并不便宜,持续地投入会产生较大的经济负担。 他建议,子女不宜跟老人家做普通的劝告,而是要做专业化的数据分析,例如某产品的功效有哪些,这种功效其实通过其它方式也能达到,如运动、跑步、打球等方式不仅有利于健康,还可以交到一帮朋友;建议子女陪同家长实地考察,看老人家到底是被什么吸引,然后了解相关产品,对症下药防止被骗;最好找周围买过相关产品的同龄长辈和父母谈谈感受,避免冲动型消费。本报记者 刘雅玲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山视窗
( 粤ICP备12053823号-1 )
|网站地图
GMT+8, 2025-5-2 06:42 , Processed in 0.0753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