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ny 发表于 2016-9-10 11:19:49

横门捕鱼旅游如何“吃螃蟹”


横门捕鱼旅游的批复文件复印件。


现在的横门出海口水道一带。记者夏升权摄

  从 1994 年开始的几年间,寂静的横门突然热闹起来。平时游人如鲫,每到周末或假日,更是人满为患。一公里多长的横门直街两旁全部停满大小汽车。横门镇政府的大院也时常塞满了游客的车辆,横门的十几家餐厅座无虚席……这些从广东各地涌来的游客都是来参加出海捕鱼旅游的。昔日寂静的横门可谓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海上渔船竞发,百舸争游。
  1995 年 6 月,广东省全省旅游工作现场会在横门召开。省旅游局局长吕伟雄指出,横门开展的出海捕鱼游,是近年来全省最具影响力和最具特色的民间旅游项目,号召各市向横门学习,积极开发各具特色的民间旅游项目。
  但这样 “威水”的项目,它的出生,却是命运多舛,一波三折,差点胎死腹中。植物之语
珍贵的腰果
  □陈妙芬
  很多年前,有个堂姐结婚,从工作地特区深圳买回了很多的腰果招呼客人。
  堂姐告诉大家 :“这个腰果很贵的。想着家里人都没有尝过,我就带回来让大家尝尝了。”那时还是上世纪90 年代,我等小屁孩虽然形形色色的零食吃了不少,但是腰果还真是第一次听。
  这种零食不但外形可爱,弯弯曲曲,呈现独特的肾形模样,而且味道又香又脆,比起炸花生还要酥脆,吃完之后齿颊留香,真是美味至极。
  堂姐自小就读书很用功,读完卫校后就到深圳一间私立医院去做护士。虽然说是特区,但是实际上护理工作又累又脏又受气,但为了帮爸爸妈妈撑起一个家,让弟弟妹妹们能够有钱读书,再辛苦堂姐都忍着。她心态也好,她觉得自己就一个普通的小姑娘,能够到大城市做着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已经是上天的眷顾了,哪里会有这样那样的抱怨呢? 再努力下,如果能够在深圳成家立室,那好过同龄人做个工厂的打工妹强得多了。
  这不,奋斗了几年,她不但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而且还觅得一个不错的老公,买了一套房子,在大深圳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小家庭。
  就是这样的一个上进、肯干、善良的堂姐,才会有什么好东西都想到大家,即使昂贵,都不惜千里迢迢带回来给家人尝尝。其他的堂姐堂哥只惦记着一拿到工资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哪里有这个心呢?
  听到这么珍贵,又感恩于堂姐的一份心意,于是大家互相传递着,你一个我一个,放到嘴里慢慢品尝。我也仅仅分得三两个,于是如获珍宝,小心地吃完一个回味久久,才舍得把第二个放进嘴巴里……
  于是家族里的大人就趁机向小孩子们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了:“看啊,这就是榜样啊!好好读书,学下堂姐,长大了到深圳去,不但吃到好多像腰果这么美味的好东西,还可以在高楼大厦里坐着办公室吹空调哦!”
  带着以后要大吃特吃腰果的渴望,带着要像堂姐一样在大城市享受缤纷多姿生活的期盼,家族中一众小朋友你追我赶,不甘认输,多年后也一个个在各自领域站稳了脚跟。
  我所在的中山,也常常能见到腰果的身影。尤其过年的时候,腰果作为年货摆在超市里显眼的位置热烈地招徕着客人。但价格有点贵,一包只有百来克,很快就吃完,不能尽情地享受腰果的美味。
  所以今次我来到河内,见到作为特产之一的腰果,不但个头大,而且便宜,便一口气买了一大堆。人民币100元三盒,可是折合越南盾就是叫人听得目瞪口呆的30万。在这儿,一千几百犹如垃圾;一万几千,只是过眼云烟,一不小心就可以做个随便出手就成千上万的阔绰土豪。
  领队告诉大家品质最好的腰果是320。这个320 指的是一斤腰果有三百二十颗果仁。也就是说三百二十颗果仁就有一斤重,果仁个大,货色也好。越南腰果的品质好,味道很香,个儿大。腰果干燥性也好,基本没有什么破碎的。
  据有关记录,腰果最大的生产国不是越南,而是印度。印度是世界上腰果最大加工和出口国。曾经,印度在腰果市场垄断了将近七十年,是名副其实的腰果国际龙头老大。但青山楼外楼,一山还有一山高。如今的国际腰果市场,不断崛起的越南腰果开始和印度腰果分庭抗礼,大有一分天下之势。
  真是物美价又廉,走过路过绝对不能错过了。我此次是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腰果的美味。但算下来,这里的腰果也珍贵啊,我走了那么远的山,跋涉了这么多的水,千里迢迢,来到这个陌生的异国他乡,才终于找寻到它原汁原味的味道。
  亲爱的堂姐一定不知道,她那年一个不经意的善举——只是想着把稀罕珍贵的腰果带给大家尝尝鲜味,竟然支撑了一个馋嘴的、渴望看到更大天空的小朋友这么漫长的努力追寻……
◆金点子撞上“鬼门关”
  这个项目是一个渔民在一些朋友的要求下开渔船搭他们出海玩后自然发展起来的。最早向我提出有组织地开发这个项目的是时任横门派出所所长黄玉良。我刚到横门不久,在一次闲聊中,他对我说,现在横门出现个别渔船载人出海玩的情况,如果把它开发成一个旅游项目,既可增加渔民的收入,又可以繁荣横门。
  这对于整天为横门的经济发展愁眉苦脸的我来说,当然十分有吸引力。
  我去了解情况,渔民十分愿意干,经济效益非常好。平时普通一艘 108 匹马力的拖网渔船,出海一天捕鱼,收入大约 500 元,消耗柴油钱 200—300 元,一家人干一天,不计人工,纯收入约200 元。而出海游每次的时间是4小时,收费 800 元,油费只需150元左右,每次的纯收入可达 650 元。时间缩短,耗油减少,收入增加,如果每天两次载客的话,纯收入可以达到1300 元,简直是一本万利!
  对游客来说,也是一本万利。十几二十个人,花几百元包一艘可以打鱼的“游艇”,包吃,包玩,海上观光,吃不完的鱼获还可以全部带回家,运气好的能带几十斤回去。
  但在中国,要办成一件稍大一点的事,都要过一个 “鬼门关”,这个关叫 “有关部门”。之所以叫“鬼门关”,仅因为一个难字。考虑到自己今后还要去有关部门求他们办事,特别声明一下,只是说它难而已,再没别的意思。之所以难,是因为“有关”的部门太多,“有关”的规定也太多。我派人去跑了一趟“鬼门关”,带回来的只有两个字:“不能”。
  首先就是渔政部门。渔政,在我们那时的渔民心目中,就是“渔霸”、“海霸”。
  但人家“霸得有理”,人家有“尚方宝剑”。那就是有关禁渔的规定。在禁渔期内,家门口的浅海一律不准作业,要去的话,必须去 20 米水深以上的深海才能打鱼。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站在横门渔民的角度看,具体到横门的渔民,就“惨无人道”了。按这个规定,横门的渔民在这段时间内,必须开七八个小时的船,到水深 20 米以上的万山群岛外才能打鱼。因买不起大船,当时横门的渔船大多是家庭式的小艇,很多都是夫妻艇。如果去水深20 米的深海打鱼,无异于叫他们用身体去喂鱼。以前海水污染不那么严重的时候,平时打鱼还能积累一点钱度过禁渔期,现在污染越来越严重,加上大面积的围垦造田,渔场面积减少,又影响鱼类洄游栖息,使得渔获越来越少,停手即停口。不去吧,“饿死”;去吧,“淹死”;去家门口的浅海作业吧,“罚死”。渔民说,违规的罚款是 500 元至 5 万元!
◆渔民和渔政船玩起“躲猫猫”
  当时渔政部门的意见很简单:渔船就是渔船,怎么可以载客?你要载客,就请你把出海捕鱼签证和捕鱼许可证交还给我们吧。
  交通部门的意见也不复杂:载客就必须是客船,你把渔船改成客船,不再打鱼,你就去载客吧。
  公安部门:登渔船的人必须要有船员出海证,这里离香港这么近,你把整船人拉到香港去怎么办?这里属于边防管理范围,游客不能随便上船。
  海事部门:渔船不是运输船只不归我管,你要把渔船“变”成客船,必须经过海事部门的一系列检测和人员培训。
  卫生部门:渔船不具备餐饮服务的条件,不能接客。
  ……
  一般来说,一个“有关部门”说不行,这事就“黄”了。全部都说不行,那肯定是“晚期癌症”,无药可救了。
  但这个项目不是什么“晚期癌症”,它是新生事物,是有着强大市场需求的新生事物。渔民们管不了那么多了。“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照出海不误。一传十,十传百,来的人越来越多,广州、佛山、香港、澳门,甚至有来自粤西、粤北的客人。昔日静悄悄的横门变得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一边是高举红灯的有关部门,一边是“遇着红灯绕道走”的渔民。有趣而惊险的一幕幕大戏,常常在辽阔的海面上演。边防局派人守住码头:“无证不得下船!”恼羞成怒的渔政船对“游船”围追堵截,声嘶力竭地大声吆喝,扣船、扣证、罚款……
  但渔民想出了不少对付他们的招数。你派人守住码头吧,我就采取分散集中的办法。渔船在海上等,用快艇把游客从各个小码头送出海上船,游完之后再用小艇原路送回。渔政的船来了,首先发现的船会立刻用无线对讲机发出信号:“渔政来了!渔政来了!快跑啊!”听到信号的船就会各散东西,逃之夭夭。来不及逃跑的,只好委屈游客,在渔民的指挥下迅速钻进鱼舱躲避。总之是五花八门,各出奇招。
◆中山首个“第三产业办公室”诞生
  虽然镇政府一再与市有关部门沟通,但还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另一方面,横门的捕鱼旅游已成燎原之势,不能阻挡。那时候哪有什么私家车?经常把横门塞得水泄不通的大大小小车辆基本都是单位的车,不少还是市属党政部门的车,也许其中就包括“有关部门”的车。
  “穷疯”了的横门遇到了一个难得的“发财”机遇,岂肯放过?我的感觉是,这事肯定是可以办成的。因为它已是既成事实,更重要的是,它符合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在改革开放之初,许多事情都被一些红头文件的框框条条套住而不能做。邓小平提出用是否“三个有利”来衡量这些事应不应该做。这三个有利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捕鱼旅游完全符合这三个 “有利”,只不过是缺一个合法的身份而已。但不能等,要采取边做边协调的方法。我希望把它作为一个产业做大做强,找一个懂旅游的人来当副镇长抓这件事。但当时别说横门,就是其他镇也缺乏这种懂经营旅游的人才。
  经在市旅游局工作的太太推荐,我把目光落在中山中国旅行社总经理冯云的身上。冯云当时在沙朗镇搞了一个反映珠三角农村田园生活的“广丰围”旅游项目,办得十分出色,旅游团不断。香港曾轰动一时的电视连续剧《大地恩情》,就以广丰围作拍摄基地。经协调,我们把他调到横门当副镇长,创立“中山市横门海滨城旅游公司”并担任法人代表,把我们自己认为可以做捕鱼旅游的渔船纳入旅游公司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其次是成立中山首个 “第三产业办公室”。抽调“救火队长”马联国任三产办主任,从行政的角度去协调,推动捕鱼旅游项目的发展。老马来自市委办公室,能讲、能写、能干,哪个部门难搞让他去管,都能干出成绩。横门教育落后,叫他任教办主任,他不久就从市里领了一个“教育先进镇”的牌子回来。让他任三产办主任最合适,由他与冯云搭档,专做“捕鱼游”这个项目。
◆一个机遇让“红灯转为绿灯”
  终于,在渔民与有关部门在辽阔的珠江口海面玩了一年多的“躲猫猫”之后,事情有了转机。
  一天,我听到了一个让我兴奋不已的好消息。
  渔政竟然把市政府的客人也扣了,中山的面子往哪搁?这对我来说当然是个好消息。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
  我连夜给市政府打了一个报告,顺便狠狠地告了渔政一状。
  果然,“一剑封喉”。27 天后,市政府下发文件了。
  接着,分管旅游的副市长梁根甫亲自召开了有水产局(渔政、渔监)、边防局、海事局、旅游局等有关部门的协调会议,梁副市长要求各部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支持横门镇捕鱼旅游项目的发展。印象最深的是市政府副秘书长吴炯常略带激动的一席话:“横门已经穷了一世,不能再穷了,应该让渔民赚些钱了!”
  红灯转为绿灯,各有关部门帮横门想办法了。
  最难忘的是海事局。伍宏业局长亲自带人到横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是帮我们对渔船做“稳性试验”。海事局的人根据船的大小,把一块块的铁锭放在船的一侧,又搬到另一侧,搬得满头大汗,以此测试渔船在人员两边走动情况下的倾斜度。有的船放 3000 市斤,有的船放 4000 市斤,他们要测试十几人、二十几人都走到船的一侧的情况下船的倾斜度,然后用在船上某个位置长期压沙包的方法调节船的平衡能力。接着,又给予如何在渔船上安装护栏、救生呼救系统等技术指导。更难得的是他们上门服务,在镇政府的会议室为渔民举办一期又一期的客船船长、轮机长、驾驶员、船员培训班,并发放有关证书。
  边防局的支持措施是,以游客的身份证办一张临时的集体出海证,在当地派出所备案,不出中山的范围,渔船到珠海的金星门返回就可以了。
  旅游局则表示帮助渔民提高服务、接待、导游的能力。
  ……
◆捕鱼旅游让渔民成为百万富翁
  其实,捕鱼旅游这个项目主要有两个难点,一是安全问题,二是能否一船两证的问题(既可以捕鱼,又允许载客)。通过在船上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包括稳性试验、稳性调整,安装防护栏、灭火器、救生设备、无线呼救设备等,安全问题基本解决。
  另一方面,通过海事部门的验船,培训船长、轮机长、船员等并发放证书,交通部门据此发放客运证,一船两证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拿着这一大叠盖满公章的文件和证书到工商局把“捕鱼旅游”的项目加进中山市横门海滨新城旅游公司的经营范围内,他们也自然同意了。1994 年 10 月 1日,横门出海捕鱼旅游终于正式合法开业 !
  现任中山市横门海滨城旅游公司总经理邓锦华从公司初创一直工作到现在,可以说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不无自豪地对我说:“广东省的休闲渔业管理办法是以我们的管理办法为基础搞出来的。我经常参加全国性的休闲渔业管理交流会议,甚至台湾召开的相关会议也邀请我参加。会上有些人吹嘘自己是第一家办捕鱼旅游的,但如果我一说我们公司是 1993 年 9 月 30 日成立的,他们就不吭声了。我们肯定是全国第一家,广东出了一本书叫《一千个第一》,肯定是漏了我们捕鱼旅游这一项。”
  其实,早一点迟一点并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横门的捕鱼旅游,在繁荣地方经济的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渔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邓锦华告诉我,尽管现在出海捕鱼旅游一网打下去,拖上来的绝大多数都是塑料袋、塑料瓶、易拉罐瓶这些生活垃圾,但依然游客不断。每到节假日,依然一船难求,那些一直坚持做到现在的渔民早就全盖了新房子,他们的身家财产,都可以按百万元来计算了。
  本文摘自 《穷当家——一位镇委书记的回忆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横门捕鱼旅游如何“吃螃蟹”